Review 类别下的文章

标题里的 egc 代表:ego-Generated Content,是我模仿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造出来的一个词。用以表示个人生成内容,尤其是在一些 UGC 网站产生的内容。

记得 CSDN 的曾登高问过我:

如果 CSDN 开发一个 Google Group的功能,你会创建自己的小组,建立一个兴趣小圈子吗? 

我的直接回答是"不用",尤其是国内的很多明显是克隆国外服务的站点,比如饭否这样的。最近一段时间里,一觉醒来,似乎遍地都是 SNS ,对于一些明显是浑水摸鱼的服务,我一般会敬而远之,即使注册了,也基本不会真的花费心思去参与。原因只有一个:自己生成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要随便扔到不靠谱的地方,当然,这么说肯定会引起一部分人的误解(我现在也在用个别的 SNS 服务,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研究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至少到到现在为止,还没从 SNS 服务里面发现比较有价值的技术内容)。

自我生成内容成本其实很高。考虑到每个人的一生也就那么长的时间,如果你的时间有价值,那么产生的哪怕每个字符都有必要保存,一旦内容丢失,对个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浪费。我个人不认为 SNS 之类的服务能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倒是有可能产生更有价值的"关系",而且,SNS 的服务很少让人静下新来作一些"沉淀",每天被新信息充斥着。

至于 LifeSteam:之所以会产生 Lifestream 功能的服务,其终极目的还是要把一个人产生的内容融合起来,但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做信息的归档保存(类似数据库-> 数据仓库的机制),只是即时更新的信息流而已。从这一上来说,也不利于 egc 的整理。

所以,有必要谨慎对待自我产生的内容,尽管你还没发现这些内容的价值。也不要趋之若鹜的去到处尝试一些新服务,做小白鼠其实没什么大价值。

个人建议:

  • 同类服务只用一个,最多用两个,如果用了三个,那么你是一个义务测试员。

--EOF--

看了博文视点编辑的这篇《让我们做的更好》》,我也把之前给这本《Python源码剖析》写的序翻了出来,贴一下。也希望对关注 Python 的朋友能多多支持支持原创,有的时候多几分欣赏,少一点点苛求,软件书籍的出版环境就会更好一些。



Python.gif

非常高兴看到又一本原创 Python 图书的出版。

说起来,我和 Python 还算有一点缘分。在 2000 年的时候,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 到Python,当时网上资料非常之少,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冒失地接手了国内第一本引进 Python 图书的合作翻译工作,往事不堪回首。记得当时经常有人问我 Python 能用来做什么...而能举出来的例子的确寥寥可数。

历经数年的发展,Python 已今非昔比,各领域都不乏 Python 成功案例。就拿 Web 方面来说,正如 PHP 给 Yahoo! 带来的巨大动力,Python 在新一代互联网霸主 Google 内部早就充当着重要角色,是排名第三的"官方语言"。而就在几天前,Google 革命性的 App Engine 产品一经推出即引起莫大关注,其首选开发语言就是 Python。

纵观国内技术环境,Python 语言仍处于慢热的状态,应用仍然不算广泛。不过我们也已经有称得上比较成功的实现案例,比如著名的 Web 2.0 的代表站点豆瓣网即是用 Python 开发,创始人杨勃对 Python 的效率、优雅赞誉有加。(Refer)

Python 也是权威机构 TIOBE 评出的 2007 年度编程语言,这些"利好"消息也将进而带动新一轮的技术走向,预示着 Python 更大规模流行时代即将到来。

话说回来,"开放平台"在未来几年一定是个不可避免的技术趋势,而跟着大厂商的平台亦步亦趋,照猫画虎,想必也能开发出来繁多的周边应用,但开放未必对所有人都是个好事情,久而久之开发者难免有盲人摸象之感,很难掌握全局、关键架构技术,故深入研究 Python 基础技术仍不可少。这本 《Python源码剖析》的出版恰是好时机,弥补了国内图书在这方面的空白,此外,作者在 Python 领域的精耕细作研究精神亦值得学习。

研读、分析源代码乃是提高编程技能的一条捷径,庖丁解牛方能游刃有余,夯实基础,方可构建坚实大厦。

读这本书《Python源码剖析》就像一次探险之旅,祝愿朋友们能够获得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EOF--

哪有那么多云计算

或许没几个人能说明白到底什么算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讨论他的热情,并且热心的与之套近乎,恨不得分身两处,自己给自己隔着虚空贴上云计算的标签。

云计算,离不开规模吧? 每家公司都把自己网站弄得和信息孤岛差不多,突然就喊着云计算? 要用户怎么相信呢? Amazon 早在抛出云计算概念之前多少年,就已经提供 Web Service,这个预热过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比国内,还是要补一点课的吧。

云计算,离不开核心基础架构吧? Google 有 Bigtable + MapReduce ,Amazon 有 Dynamo ,国内有那家公司弄个自己的架构并形成论文给业界看看呢? 简单的弄个名字出来怕是也没什么意义的。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 Facebook 的开放带来的业界跟风,现在甚至天涯社区开始东施效颦...看看天涯那烂页面结构吧,谁好意思吧内容引到自己的站点上呢?

以前都说中美互联网差距有点距离,但单从嘴皮子上看,其实没什么距离--几乎是同步的的嘛。人人都言必称云计算的时候,不妨给这东西泼点冷水。该喝豆浆喝豆浆,该吃油条吃油条。满汉全席大可作为文化给大家熏陶一下就成了。

--EOF--

虾米音乐网

xiami_logo.jpg 由几位前同事秘密打造许久虾米音乐网明天正式上线测试了。虾米是干啥的? 比较官方的描述是 "P2P音乐分享平台" ,站内有篇360度全面了解虾米(登录才可以访问),我个人的看法是 "Last.FM + P2P"。对于音乐源,永远有"种子"。这一点能弥补当前很多音乐站点的缺陷,至于版权问题如何解决,你登陆后就知道了。

去过虾米的办公室,这帮家伙本身就是铁杆乐迷,对于互联网存在的各种模式也研究比较透了,所以,虾米的玩法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当然这也要看网站的发展和用户的接受程度了。 祝他们好运!

虾米的主要技术包括:基于 P2P 技术的娱乐媒体传输和提供用户良好的娱乐享受,及从分享中的获利。采用跨平台的 C++ 技术进行 Linux(服务器)和 Windows(客户端)的技术开发,服务器侧重于高性能和并发性,客户端侧重良好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媒体习惯数据的采集。

小道消息: 他们在招聘(简历发给我即可)

Windows程序员

1. 精通或熟悉C++,能熟练使用VC,熟悉网络编程(Socket,完成端口)和UI界面(SDK,GDI,GDIPLUS)编程,了解P2P技术尤佳 ;
2. 熟悉面向对象,STL,ATL等C++语言层面的技术 ;
3. 熟悉多线程编程 ;
4. 熟悉SQL编程 ;
5. 能熟练查阅英文编程资料(如MSDN) ;
6. 对互联网行业充满热情和兴趣,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喜欢音乐者尤佳。


高级Windows程序员

1. 精通C++,能熟练使用VC,精通网络编程(Socket,完成端口)和大并发的服务器架构设计。对P2P技术有深入研究者尤佳;
2. 精通面向对象,STL,ATL等C++语言层面的技术。熟悉boost,loki等模板库者尤佳;
3. 精通多线程编程;
4. 精通或熟悉SQL编程,熟悉MySQL,SQLite者尤佳;
5. 能熟练查阅英文编程资料(如MSDN),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并能指导他人;
6. 对互联网行业充满热情和兴趣,乐于助人,喜欢音乐者尤佳。


PHP 工程师

1.两年以上互联网应用开发经验;
2.熟悉PHP.MYSQL.LINUX.Apache.Janascript.AJAX;
3.有大型网站架构、系统优化,SEO工作经验优先;
4.熟悉各种PHP框架优先。
5.喜欢音乐优先。

目前虾米音乐网还要邀请才能注册,我有几个注册名额,基本用没了。还记得我说过的 Paypal 黑帮的故事么? 新的黑帮已经形成规模...

--EOF--

技术团队新鲜人

今天随公司团队活动蹭饭。和以往项目庆祝之类的饭局不同的是,这次是为了实习生团队毕业的庆祝。

看着朝气蓬勃的这群新鲜人,挺有感慨。自己也曾经和他们一样,毕业后满怀憧憬地杀入职场。只是到第一家单位报到的时候可没这些准同事这么幸运了。当时可没听说什么"职场融入",也没有什么"馒头(Mentor)",两眼一抹黑。公司的总经理当着我的面,称呼我的部门经理,"钱总",害得我"钱总"、"钱总"的喊了好长时间。对我来说,一直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失败的职场开场白...

放眼看去,现在同事当中, 80 后越来越多。其实大多数 80 后和 70 后没啥差别的,自己当年的困惑他们肯定也有,能和他们多做点沟通、多做点分享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遇到好多好学的家伙,每每和他们一聊就是半天。我开玩笑说,和刚毕业的新同事交流其实我挺怕的:最怕问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如果能回答的话,担心回答错了;回答错误不要紧,最怕回答错误被对方指出来。

--EOF--

如何避免成为技术官僚?

在我国当前的语境下,"官僚"是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技术官僚"这个词在某些时候能算中性词,根据维基百科,指各级机构中大量拥有专业背景的中高层阶层的俗称。本文所指的"技术官僚"毫无疑问是贬义词,指那些造出"国标馒头"或与之类似诡异事物的家伙。

在一家大型技术公司里或是大型项目中,如果说不要低估蠢人的力量,那么更应该防备技术官僚的负面作用。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技术官僚?

第一,不要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比如,同事发了一封邮件,详细的描述了一下某个技术细节的可行性,而技术官僚的回复类似: "这件事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感谢某某同事......" 大家都知道的重要事情,就不要总跑题去强调了。

第二, 不要把太多的精力耗费在开会上。尽管很多公司认为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却往往看不到人的最宝贵资源是时间。很多人之所以是技术官僚,就在于他们把会议当成了休息时间......

第三,不要任何事情都和竞争对手看齐。思考,不要盲从。有的时候,对方那么做,可能是不得以而为之,而你亦步亦趋,恰恰是没有创造力的体现......

可能技术官僚的特点还有好多,先从这三点克服吧。

以言说抵抗技术官僚,或避免自身成为技术官僚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寻找合适的时机,向老板及其同僚庄严宣布:你们都在放屁! (Hutuworm 对这段话有全部贡献)

--EOF--

FriendFeed 给了我们什么?

如果说 2007 年最佳小型 Web 2.0 应用是 Twitter,那么 2008 年最耀眼的 Web 2.0 应用很有可能就是 FriendFeed,虽然现在下断言还早,但是看看FriendFeed 团队的背景,清一色的 Google 帮......

个人觉得这个应用的"卡位"很好,试图在各个 Web 2.0 应用(尤其是 SNS 站点) 之上形成一个信息出口。让我想起了 Yahoo!Pipes ...

我从 FriendFeed 的测试阶段就开始使用,我的 FriendFeed 原来大约有几十个订阅者,不过在 正式发布后的这几天,我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订阅通知,很多朋友也都惊呼 FriendFeed "爆发"。

FriendFeed 给我带来了什么? 用了这个服务这么久,我在 FriendFeed 站点上停留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之短。每天会检查一下每日发到我邮件里的 “FriendFeed Activity”,说句实话,到现在我才发现,几乎没有从这些 “activity” 里面发现任何"新"的信息! 很奇怪吧? 虽然 FriendFeed 号称 “offers a unique way to discover and discuss information among friends”,方法是提供了,但是并不能让我有效的发现信息热点。面对每天大量来自朋友的更新信息,用户总不能每天 "披沙简金" 吧?

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大量近似的冗余信息让人不厌其烦,缺乏必要的过滤方法也容易让人对 “discover“ 更有价值的信息失去兴趣。 (BTW,Google Reader 上这个问题也很严重) 。当然,朋友们最为关注的信息很可能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信息, 但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形式为用户展现出来,这一点我倒是比较欣赏 Techmeme 的模式。

考虑到 FriendFeed 测试阶段的改进频率,相信会逐渐解决这些问题的,毕竟这是出身 Google 的金牌团队啊。

--EOF--

有感于 Yupoo! 被亮"黄牌"

看到 Yupoo!亮“黄牌”。Yupoo!的兄弟们估计也哭笑不得,算是被免费公关了一回。

在国内办个网站真不容易,只要是用户产生内容的,基本上都要额外的耗费很多精力去和那些人打交道,有个风吹草动的就可能被请去"喝茶"。我总觉得,在国内 Web 2.0 的创业其实比国外要难多了。第一个横在眼前的问题就是电信网通之间的鸿沟,要多追加不少投资,才能针对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第二个难题就是必须要和相关监管部门打交道,不得不花费不少心思。很多技术创业型的公司在这一块经常要吃亏。

当然,既然选择加入这个游戏,基本的游戏规则还是应该遵守的,如果纵容用户恶意利用资源,很容易就会弄出来"破窗效应"。所以,在运营上绝对不能短视,利用一些突发事件的噱头是能引来短期流量,但是无疑会改变网站的长期形象。在这方面 Yupoo! 一直挺有操守的,只是 “每天网友上传约10万张照片" ,要想 "先审后发" 的确难上加难。还没有听说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技术类"的解决方案。这是 Yupoo!的困境,怕也是很多类似网站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顺便说一下,“每天网友上传约10万张照片",按照这样的计算一月 300 万张。加上不同的格式,可真的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啊。

--EOF--

关于归档

本页包含 Review 类别下的所有文章.

上一类别为 OpenSource.

Security 为下一类别.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所有 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