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类别下的文章

CSDN 对我的一次采访

昨天刚胡扯完 DBA 的薪水,今天就看到 CSDN 登了对我的采访《DBA薪酬挺高 盲目从之不可取》,其实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这个采访在春节前就做完了。我昨天写 Blog 的时候也因为不知道 CSDN 什么时候能发布而根本没提这回事儿。

就那个"起薪最高的为 DBA" 我上篇帖子说过了,按照各自的理解吧。其实这样的采访肯定要挨骂的,不被大骂可能就是好事情了。下面有个留言的朋友挺有意思,"这人长得像长臂猿",汗,事实是,我的胳膊的确不长,谢谢!不过真的觉得自己好像正在上树的猴子,就知道编辑要照片没好事情 :)

附一下采访的全文:


记者:由于国内的分工不够细而且你也知道中国的开发人员要求博学广用,大部分的企业不会请专门的DBA,重视度也不够高。能否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我国DBA近几年的境况?

Fenng:我在2005 年3月加入阿里巴巴,这几年来一直负责维护支付宝的数据库。阿里集团的DBA团队相对比较专业,也比较成熟,这几年来,也不断有新的同事加入。团队对于成员的技术要求,我个人认为在关系数据库这一块还是要尽可能的专业,然后在专业的前提上尽可能的掌握一些相关度比较高的技术,比如存储技术、数据安全等。

最近几年来,国内DBA群体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在国内比较大数据库技术论坛(比如ITPUB)上参与讨论的DBA从数量上看是越来越多(当然技术的深度也可能被摊薄了一些) 。近期国内也有一些DBA独立顾问涌现出来,这在几年前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这也多少说明了,数据库技术服务市场需求逐渐大了起来。

至于国内 DBA 的薪酬,我想应该比一般开发人员高一点,毕竟数据是企业的命脉,那些过去对数据不够重视的企业多少都可能受到点教训。当然,DBA的压力也相对大一些,也算是个有点风险的"工种"。对比国外的薪酬比例,国内DBA的薪酬相比国外同行还是偏低一些。

记者:你怎么看待中国DBA未来的需求?

Fenng:个人浅见,在国内未来几年,对于DBA 的需求尤其对高级DBA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大热,企业成长的速度也比较惊人,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上看,是会需要比较多的专业DBA的。

另外一方面,DBA的技术级别分布基本也是呈"金字塔型",初级的永远最多,中级次之,高级永远都是少数(注:这几句话的确挺"废")。而且,随着一部分高级DBA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变化,或者是随着年龄变化,可能会转向其他岗位,空出来的岗位需求永远需要有人顶上。

记者:很多IT专业技术的入门者说想从事DBA,但不知道怎样让自己更"专业"、不知道该获得什么认证,又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数据库专攻,能否请你结合这些问题给他们些建议?

Fenng:也有朋友问我类似的问题,说"想从事 DBA",但我觉得很多人还是隔河观景的心态,总觉得DBA这个职位是不错的,其实任何一个职位做好了都一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现在在国内,证书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尤其是没有任何经验背景的情况下去考证书。很多在校的学生,找一份 Braindump ,背几天,也能考过,这样的情形下,证书基本上就贬值了,当然我不否认证书在某些时候的确是个敲门砖。

至于专攻哪种数据库,肯定还是要"物以稀为贵",同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程度。几年前,Oracle 领域的DBA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会有一批技术人员涌入这个市场,而 Oracle 的市场也的确做的不错。但从现在的业界发展趋势看,成熟的MySQL DBA 是比较欠缺的。就我所知,很多 Web 2.0 公司都在招聘 MySQL 相关的人才。但是 MySQL 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上手太容易了,很多人就以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转而进攻其他技术领域了,但实际上,一直走下去,才会发现该技术领域其实挺宽的。我的建议是,MySQL 也是大有文章可为。

记者:Sun收购了MySQL,主流数据库背后都有了IT大牛们的支持,这是否反应了某种趋势?你认为这种趋势对DBA人员有什么影响?

Fenng:MySQL 在这一波 Web 2.0 的大潮中是个赢家,但这不保证 Sun 买来 MySQL也能成为一个赢家,至于主流与否, 还要看用户接下来的接受程度。如果 Sun 把 MySQL 束之高阁,或是奇货自居,广大用户转而拥抱 PostgreSQL 也说不定。IT 界我感觉也和历史差不多,分分合合,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以,DBA 人员也不能总抱住一家数据库吃老本,即使现在某个数据库厂家如日中天,谁知道他过几年会怎样? 对DBA来说,也要作一点技术储备才好过冬。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贻笑方家。
有未能说透的地方欢迎大家和我邮件探讨: [email protected] ,或是在我的 Blog 上留言。

--EOF--

闲扯 DBA 的薪水

年后了,正是员工跳槽、企业招聘最活跃的时候,据说某些招聘网站的系统压力都比平时增长了几倍。无论是求职还是招聘,可能都会遇到比较郁闷的事情,求职的人有怀才不遇之想,招聘的人也为不能找到性价比高的员工而发愁。

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是,DBA 薪水比较高,所以导致不少人涌进来。其实到底高不高呢? 薪水这个东西,可能比中国的漫游费还让人搞不清楚。不过这里有一份 美国 2007 年度薪水分析报告,可供参考,还有信息周刊的一份调查。看下来啊其实也就是个中等水平。而在国内可能是因为 DBA 供需比的关系吧,DBA 这薪水被喊的越来越高(物价也高啊,也有其他各种原因吧),以致于我看到某些培训网站居然广告是“做 DBA,拿高薪”,怎不叫人笑掉牙? 以前戈尔还说过 “获得高技术高薪水的头等舱船票”呢? 这年头广告语就别信了。可能的确有些 DBA 的薪水很高,但也不要忘了任何事情做好了,都能拿到高薪,销售做好了一样拿高提成,产品设计做好了一样有很好的回报。汉堡包卖好了你不也能开店和 KFC 竞争了?

今天看了一位朋友招聘 DBA 的感慨,引发了不少朋友的留言讨论。另一位朋友看了帖子,问到 “今年求职该要多少工资?" 我承认,求职者也有苦衷啊,本来跳槽就有个隐性损失在里面的,加上国内这居高不下的狗日的房价,还有持续上涨的物价,不多要点工资,让人怎么活? 这两位老兄自己也是很出色的 DBA,一个事情不同的角度,还是引发了不同的观点。

这里要对一些 DBA 新手朋友说几句,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不如考虑作一下销售的岗位。如果真的要走技术这条路,而又恰恰基础很好,技术功底不错,的确很难给自己定位,薪水要低了感觉对不起自己,要高了企业还未必愿意。我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薪水改变不了你生活本质”,每个月多一千少一千能改变你多少呢? 尤其是当前国内这个房价,光靠薪水买房子谈何容易? 所以,选择工作,重要的还是选这个职位在公司的位置和潜力。再者,DBA 还是要拼经验和项目背景的,多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有些清闲的 DBA 职位,对于老 DBA 是能够养老,对于年轻的 DBA,恰恰会害了自己。

推荐看一下信息周刊的那篇文章,尤其是那些图表,很有参考价值。比如,Salary by Age:
salary_chart15_full.gif

--EOF--

德川家康之三:天下布武

yamaoka_sohachi.jpg

虽有大雪的阻隔,春节前快递还是把《德川家康》的第三部《天下布武》送到了,索性把书背回家里看。

第三部里局势更加纵横捭阖,有实力的大名都想进京,似乎名不正则言不顺,颇有些《三国演义》里面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虽然织田信长制印“天下布武”,只能说他是"最有潜力",而最有实力的进京者,还是"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信玄拥兵数万,其人擅兵法,军中 "风、林、火、山" 四旗就是取自《孙子兵法》中的 ”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这句话,信玄也把这句话灵活用在他的战术中。

看过黑泽明的《影武者》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信玄的死因。武田信玄大败德川家康后居然搞了个阴沟里翻船,在听守城人吹笛的时候中了冷枪(更类似于诱杀),可算阴差阳错,当然这或许是小说家之言,日本战国那个时候普遍都不长寿,信玄怎么也是活了 50 多岁了,或许是宿疾突发也说不定。

历史也是充满了巧合,如果信玄不死,那么德川家康或许这一战之后就没有翻身的资本了,信玄也会与织田信长争斗,鹿死谁手也是未知数了。丰臣秀吉(叫藤吉郎的那个"猴子")也未必就能继承信长的政治遗产,统一日本全境怕也是没有影的事情了。

这一册里面另外一条线是德川家后院起火,德川对筑山夫人实在是容忍太多了,必有后患。

--EOF--

到家了

4 号晚上 7:40 左右开始登机。居然机票卖到重复,有一对夫妇抱着孩子,也是头等舱,不料头等舱的倒数第二个座位被另外一个滞留的人占用了。讨论了半天,这对夫妇中的丈夫同意到最后边的普通舱。 20 点,飞机终于飞起来了。11 点半左右,总算到了长春。晚上还是比较冷的。

5 号 10 点多起来去给姐姐家配置了一台电脑,下午总算到家了。很累。

--EOF--

“跃迁”这个词借鉴自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故事。类似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瞬间移动,具体怎么移动的,阿西莫夫一语带过,类似古龙的小李飞刀,如何之快你也不知道--扯远了,扯回来:最近越来越觉得(我实在有些后知后觉)桌面工具与客户端工具被淘汰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用户习惯慢慢转向并会习惯 Web 应用。

举几个例子:

  • Outlook --> Gmail
  • Booksmarks-->del.icio.us
  • FeedDemon / GreatNews-->Google Reader
  • MS Office --> Zoho Suite / Google Docs
  • Media Player --> YouTube

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把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交给“大计算机”来做,而浏览器(或提供同样功能的软件)作为 "元(Meta)工具" 将会长时间存在。

用户习惯一旦发生改变,再想逆转怕是不现实的事情。上大学的时候,没事的时候就去电脑城买 D 版软件光盘,那时候信息的载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 CD 走的,现在,还会有大学生去买电脑城的盗版软件么? 或许有,但会极少。单机版游戏盛行的时候,网络游戏虽然也有(如 Mud),但毕竟是小众,现在呢,守着单机版游戏的玩家怕是太少了。这个“迁移”一旦发生,几乎就不可能有回头路。当初有多少 FeedDemon D 版的死忠用户,可现在习惯了 Google Reader 的我们即使 FeedDemon 免费了也不愿意再次使用它了。

记得有段时间在讨论 Web OS ,可能是长时间没见到比较接近的产品,大家的兴趣又减退了。或许将来,世界只需要五台超级计算机。一旦我们把习惯切换过去,还会再回来么?

微软的 Live.Com 没什么起色,而 Google 在这方面已经走的很远了。绕来绕去,好像又绕到 SaaS 上去了,但其实我没扯那么远。

--EOF--

关于 EMC 高端存储支持 SSD

EMC_logo_large.gif

这几天存储行业比较大的一个新闻是 EMC 宣布在高端 Symmetrix 产品支持 SSD (固态盘, Solid State Drive),注意是基于闪存(FLASH)的固态盘。不到半年前,和一些存储厂商的朋友提及 SSD 仍有人不知为何物,现在似乎一夜之间 SSD 到处都是了。EMC 虽身为市场的领先者,也敢于吃螃蟹,来者不善。

STEC.jpg

EMC 这次采用的 SSD 是 STEC 公司 Zeus-IOPS 产品线的产品。这一型号号称随机读操作的 IOPS 能达到 52000 个,采用 SLC (single-layer cell ),写也可以达到 17000 个 IOPS。只从这个数字看,单块 SSD 的性能是机械硬盘的 30 倍还多。在可靠性上,SETC 据说实现了 ECC 机制.

现有的机械硬盘的虽说在单位容量上还在不停的增加,但是性能基本上是到了瓶颈,即使用于高端存储的高速硬盘,IOPS 的能力基本上也就是 150 个左右。而 SSD 单块就能提供几万个 IOPS ,且耗电量极小,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又是普通硬盘的10倍之多, 这对以期得到高 IOPS 的 DBA 来说, 简直是银弹。

但是(什么都怕这个"但是"),但是 SSD 的有它固有的缺点。其中一个就是可擦写次数(这个在几个新闻稿里面可算是一笔带过的),尤其是基于 Flash 的 SSD。传统磁盘虽然有它的缺陷,但是可擦写次数几乎是无限次的。

听听来自竞争对手的声音或许也能让我们多点心眼。HDS 的 CTO Hu Yoshida 在 Blog 上撰文,提出了他对 SSD 能否被市场接受的三点疑问:

  • 1) 价格因素:SSD 大约是普通磁盘驱动器的 30 倍.
  • 2) 磁盘供应商多数是初创公司,主流磁盘生产厂家并没有上阵呢.
  • 3) Flash SSD 可擦写次数有限.

如果说前两条只是竞争对手的 FUD 的话,那么最后一条还是会令 EMC 销售很头疼,如何让客户消除这个疑虑是有些难度的。STEC 官方的技术参数是可擦写次数能达到 200 万次。这样看的话,在高端存储上用 SSD 还是有比较合适的应用场景:在 EMC 提倡的 “智能分层存储” 前提下由 SSD 提供密集读的操作能力。

--EOF--

md_bkbk733177.jpg最开始看到和菜头对这本书的评论。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偏学术的书,看评论似乎又不是,心痒难当。偏偏在 Amazon.cn 订书之后,快递来公司送了几次,我都因加完班在家睡觉而不在,直到最后终于前台 MM 替我代收,算是好书多磨。

陈老先生一生经历独特,且身为名医,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皆有接触;况且本人又有记日记的好习惯,所以回忆起来就好似一部老式黑白摄像机,替大家还原了一下银元时代的老上海生活。旧时的生活习惯、典故娓娓道来,非常过瘾。八卦一下,陈老先生还曾是老版《上海滩》特别顾问

或许过去我们都太轻视传统了,读罢此书算是补了一课。最大的一个感慨是,民国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差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这半年来看过的书里面,何兆武的《上学记》和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有的一比。接下来计划把《抗战时代生活史》买来看完。

--EOF--

Oracle 收购 BEA

今天不知道是什么日子,又一个震撼业界的消息,大胃王 Oracle 收购 BEA

正在走下坡路的 BEA 算是卖出了合适的价钱。原来自己估价的 82 亿美元,倒是误差不大。不过我倒是真的看不出 Oracle 收购 BEA 有什么必要,应用服务器市场也就那么大嘛,收购 RedHat 不是更物美价廉么? 前几天我写帖子预测 Oracle 会出现财务危机,看来只能算是信口胡说了啊。

照这样下去,应用软件市场也就是能剩下几个巨头了,IBM、微软、Oracle,扳着手指头就能算过来了,对了,还有 SAP,前几天刚用 68 亿美元收购了 BO。说白了,还是有钱公司的财富游戏。

--EOF--

关于归档

本页包含 Review 类别下的所有文章.

上一类别为 OpenSource.

Security 为下一类别.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所有 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