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类别下的文章

在上一篇Web 2.0 站点扩展性问题随感提到“最新一期《程序员》杂志上有篇《Web 2.0 构建要素》的文章”, 没想到昨天在家里看《信息周刊》(2007年第3期),上面有篇文章,叫做 《Web 新地基》,两篇文章内容几乎是雷同的,我看了半天还以为是拿错杂志了。所不同的是, 信息周刊上的文章注明了"文/Aaron Ricadela,Thomas Claburn,Charles Babcock 译/朱筱丹",而《程序员》杂志的文章则是作者"陆薇"。

有这两本杂志的朋友可以对照看一下。或者用纸介质《程序员》和电子版文章对照一下。CSDN 的编辑还应该多加细心才是,如果再说"编辑哪儿知道是抄袭的呢",似乎有负责任编辑的"责任"二字了。

(在北京的时候,车东送我的信息周刊,另外一本是 SOHO 小报,我都没看完,千里迢迢,背回杭州了)

--EOF--

最新一期《程序员》杂志上有篇《Web 2.0 构建要素》的文章,里面描述了一些 Web 2.0 的扩展性问题,这可能也是 Web 2.0 站点从小到大必须承受的苦恼。该文简单介绍了有些站点通过 Amazon S3 服务来解决存储扩展带来的压力。有些站点则必须自己动手构建最适合自身业务的技术方案。

很多比较成功的站点,有的时候会透露出一些关于站点扩展性的技术信息,像我收集的 Flickr 的开发者的 Web 应用优化技巧Technorati 的后台数据库架构Craigslist 的数据库架构等,往往是蜻蜓点水,看过之后让人心痒难当,可是更细节的东西又很难获取。尽管这些站点基本都是构建在 OpenSource 软件上,但这一点上看,似乎不够 Open ,唯一一个做的比较好的倒是要算 LiveJournal ,他们通过 Danga 站点贡献了几个经典的软件与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档(如这篇对LiveJournal扩展性的介绍),是为很多后起 Web 2.0 站点必备的参考信息。

在国内,很多 Web 2.0 站点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象豆瓣阿北还需要身兼 DBA, 而抓虾,虽然数据库已经有上亿级别的记录量,就上次我在北京和谌振宇聊天,感觉抓虾在扩展性上也是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在杭州,Yupoo 也因为日益增长的数据量而不得不着手考虑如何更为成功的实现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

这些似乎表明,Web 2.0 站点扩展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 Web 2.0 发展的一个障碍,"多、快、好、省"的构建新型互联网应用,不知道正在让多少人犯愁。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很多技术解决方案往往是软硬件厂商提出来,类似自上而下的推动,而 Web 2.0 站点变化太快,到现在为止,似乎只有 MySQL 一家公司是比较大的赢家,可是因为面对的客户情况各异,解决方案似乎无从说起(比较简略的实现案例倒是能找到几个),再者,这些站点基本上是把 MySQL 这样的产品当作基本工具,和其他软硬件相互结合,然后在这个上面灵活构建出很多具有创新性的应用。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化。

另一方便,Web 2.0 架构方面的人才还是稀缺,这个架构不是指某一方面(比如Java)的架构,而是整个产品环境的架构,象 Flickr 技术大牛 Cal Henderson 这样的人几乎是可遇不可求。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开发语言每样都能那起来并且能够涉及足够灵活的技术方案,这要求,也的确高了一些。或许有人说,一个人不行,那么多几个人分别负责某几个环节不就成了? 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人力成本。

上一篇 Blog 我提到五月份的"侠客行"大会,我倒是希望能有一群网络技术人才能够就 "Web 站点可扩展性" 这个话题作一番探讨,每个站点如果都说说自己的心得,那么汇集在一起参考价值会对整个 Web 2.0 环境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还拿 MySQL 说事儿,去年网志年会上,就有人感叹,国内 MySQL 好手太少了,考虑到物以稀为贵,有的 Oracle DBA 已经开始学习 MySQL 啦.

--EOF--

五月杭州,侠客行

上周参加CSDN 英雄会,有一些 Blogger 已经在感叹纯技术的会议太少,接下来五月份阿里巴巴的网络工程师侠客行大会将主要面向技术论道。对于"侠客行大会",官方网站上这段介绍很有意思:

公元二零零七年,正值互联网风起云涌之时,网络开发侠客辈出。我们盛邀众风云“网侠”,立马吴山,龙聚钱塘,青梅煮酒,腊八粥布宴,研修“网侠岛”石壁图谱,论道互联网世纪之变。群英荟萃,集思广益,纵目一望,洋洋大观,问“网”间武艺侠情,直叫人慕名而往。

侠客行,我理解就是面向工程师的盛会。

目前我得知的消息:PHP 之父 Rasmus Lerdorf 已经确定行程。想到即将近距离聆听 PHP 之父的演讲,有些激动,提前发布一下小道消息。关于互联网的一个主要话题:搜索,有两个好消息,一是 Yahoo! 首席科学家 Jan Pedersen 已经确定; 另外一个是国内将有很多搜索顶尖专家将会参加,包括百度雅虎中国酷讯等多家公司的多位专家。

我另外也向组织该会的同事推荐了 del.icio.us 的 Joshua Schachter 与 Lucene 背后的大师 Doug Cutting。国内的豆瓣抓虾等技术牛人,我也非常希望他们能来分享技术。

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遗憾,我本来非常期待的 Flickr 架构师 Cal Henderson 因为时间冲突,而 Flickr 的两位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与 Caterina Fake 因为私人事情(的确是私人事情,在这里也不方便说,呵呵)也不能参加。

关于 Java 方面的牛人更多,等有机会再行介绍。

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些人的行程估计会有调整,请关注官方网站的公告为准。

另外,大家关注那方面的话题,请留言说明,我也将把收集到的意见转交给相关同事。

补充:关于作为观众如何报名参会参考地址
--EOF--

他跟我斗什么斗? 我该吃的都吃了,该玩的都玩了(指女人),他呢? 吃也没吃到,玩也没玩到,还落下个糖尿病和高血压,简直就是白当了一回贪官!
--正厅级贪官徐其耀嘲讽省部级贪官徐国建[详细]

Zola 的方式对他本人成本的确不高, 但换成你我, 这个成本就相当高. 无论是经济成本、时间成本, 还是其他的来自某方面压力的成本
--Keso 评论 Zola 报道重庆钉子户

本人热爱搜索成痴,只要是做搜索,不计较地域(无论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计较职位(无论高低贵贱一线二线,与搜索相关即可),不计较薪水(可维持个人当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线),不计较工作强度(反正已习惯了每日14小时工作制)
--百度首席架构师俞军2000年时的求职简历

抄袭 -模仿 -创新。拿来主义加中国刀法.
--当当网俞渝谈及最欣赏的创新

Twitter 的玩法

Twitter 这两天在 Blog 圈子里火得一塌糊涂。打开 Google Reader 就能看到关于它的话题。为了使得自己不那么落伍,也尝试用了一下。虽然 Twitter 的介绍上说是用来发现朋友们在做什么,但是显然不止这一种玩法,至少还可以告诉朋友们你在想什么,有些喜欢频繁更换 MSN 签名的朋友这回算有救了,只需要帖在这里即可,朋友们就会都知道你的最近"警句"。

从另一个维度展现 IM 信息

第一个感觉是 Twitter 是 IM 信息的另外一种展现形式. IM 交流一般是点到点,其他人很难方便获取聊天内容,Twitter 把这个交流形式展现在 Web 上, RSS 化,,原型似乎有点以前网络聊天室的样子,只是信息是异步展现的。

信息过载?

第二个感觉是 Twitter 可能会信息过载。我没有在手机上使用这个服务,不知道频繁发来信息会是什么样感觉,如果有个朋友不停的更新,岂不是和 SMS Spam 差不多?

运营趣谈

第三个想法是 Twitter 如果在国内该如何运营 ? 考虑到人人都有偷窥心理,走"名人"路线是捷径,看看老徐在做什么? 肯定吸引眼球。就算不能找老徐代言,找芙蓉姐姐的话也应该对广大网民有一定吸引力。

我的 Twitter 地址,看看我在做什么? 可以用 Twitter 来做 Mindpool .

--EOF--

推荐一篇文章:詹斌的《我也说几句twitter》,顺着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国内 Blogger 圈子对 Twitter 的评论。

首先说明一下,这个话题是响应一位大学师兄的号召而写,有些象命题作文,或许能为师弟们提供一点参考。

我毕业自北方的一所师范大学,在我现在工作的南方这里没有任何名气,都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学校的名字。当年,这所院校的就业率之高据说全国都名列前茅--只是据说。近几年来,听一些在学校工作或学习的同学说,就业率也开始不那么乐观了。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很多学生就会面临下一步的选择,考研还是工作 ?

继续深造

这个选项包括考研究生、出国。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没有什么生活的压力,家境不错,而且暂时没有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又或者是心里就是憋足了劲儿要搞科研什么的,那么继续读书问题也不大。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三年的时间(博士则为五年或者更多)以及这几年的求学费用,承受了这二者的投入之后,获得的产出包括一个学位证书(硕士或者博士),一篇或者几篇学术论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一点上可能差异很大,此外,多享受几年校园生活。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无论多少钱也不能再买来当年的校园生活了。

研究生这学位,现在多少有点鸡肋。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大部分研究生那三年读了也都是扯淡,打打游戏,睡睡觉,有的所谓科研实验其实并不比做豆腐高明多少,所以能读博士还是继续读下去,坚持也是一种力量,只要不是混日子就好。

博士学位到手之后,进入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点很重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做个大学教师乃至教授绝对是很有前途/前途的职业,混到一定资格后招几个研究生,申请一点科研经费,一夜之间就小康了,或许这看起来有些庸俗,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就要说点实话。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搞学术腐败,否则被方舟子发现,你绝对要重头再来。这里只针对理科生。

就业求职

如果在学校已经憋坏了,对实验室厌倦透了,或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你不能继续深造,或是已经准备好了大展一番拳脚,那么就就业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现在本科毕业生求职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残酷的竞争,这个竞争之所以比几年前加剧,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扩招搞出来太多的研究生,很多用人单位觉得研究生性价比更好。经济学不是说什么"劣币驱逐良币", 扩招导致的后果就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这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假定每个毕业生都自认为是"良币"。

"良币"如果不能脱颖而出,难免卖不上价格。好价格就要有好卖点,找工作前,和其他同学比比,自己有哪些优势? 如果只是在学校里按部就班的学了那几门课程,参加个学生会什么的混混所谓的社会经验,根本算不得什么突出。用人单位一看简历,都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差不多,招聘也就变成了和抽奖差不多的活动。相反,如果憋足了劲儿进入某个行业,甚至是某个特定的岗位,有个半年的时间,系统的收集一下相关信息,足够唬人的了。关键是先要有个定位,找好目标,总比无的放矢要好。

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就算这份工资让你现在非常满意,一两年后你还是会嫌少,工资多一点少一点,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的本质。

大家都往中心城市里面挤,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中小城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在北京上海,或许人家小学都不要你本科毕业生去教书,但是中小城市的重点高中往往把你当作一尊人物来对待,不妨就去。回想起我当初那些同学,本科毕业在一些中学教书的,现在生活得都不错,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全了,潇洒自在,而这些在所谓得大城市工作的同学,都生活得还像个小蚂蚁,蝇营狗苟。这就是生活。几年前谁能预计到自己几年后什么样子? 哪个选择正确谁能知道呢?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感觉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很多言犹未尽的地方。今天手疼,还是到此为止吧。

--EOF--

闲扯《反恐24小时》的魔鬼词典

1) 人不在电脑旁边一定要锁住屏幕。如果不这样的话,别人有可能在你的机器上操作并嫁祸你,也可能会利用你的网络权限干点你不想做的事情。其实在任何一个工作环境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不锁屏幕的机器,这倒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2) 学会使用各种 PDA。这样遇到在突发事件的时候,你可以拍下现场并传送到远程,还可以收到同伴给你发来的电子地图。手机 24 小时开机,深入敌后的时候一定要设置成震动的。

3) 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尤其是加密解密)的人是不可替代的。CTU Leader 动不动被撤,但是你看看那些能够解密的技术人员,都是被求着干活,而且他们往往是在最后一刻拿出来很有价值的线索。

4) 做坏事的时候要检查周围有没有摄像机,与人对话检查一下有没有窃听器。如果被拍摄下来,一定要想办法删掉,删掉之后还要检查有没有副本留在那里。相反,如果这个人不是你,那么他往往百密一疏,会有破绽。

5) 有人告诉你有炸弹,那么可能真有炸弹。不过别担心,炸弹最后往往会被拆除。拆除炸弹的人往往是告诉你的那个人,他叫 Jack 。

6) 任何两件事情都可能是有联系的。如果最后没有联系,那一定是编剧临时改变了主意。

7) 防火墙再安全也可以被攻破。但是攻破防火墙的人往往会被抓到,当然,不会追究他/她的责任--当时是迫不得已的。

N) 如果从出问题到最后,时间还凑不满 24 小时,别着急回家,没准儿还有事情发生。

--EOF--

Dell 开通了中文官方 BLOG

Dell 中国的"戴尔直通车--戴尔的中文企业博客",在麦克尔戴尔访华前匆忙上线了。之所以说是匆忙,因为页面上到英文 Direct2DellURL 的现在还是死链接,很明显的错误,明天 Dell 就会现身国内,估计是疏于检查。不知道是不是入乡随俗,反正这些外企的面子工程折腾的也挺欢的。

戴尔过去一年在国内名声可不怎么好,"邮件门"、"报价门"都让戴尔灰头土脸。这个"中文官方博客"真能和用户互动么? 还是做样子就完事?

Dell 中国什么时候也弄个中文版的 ideaStorm呢?

--EOF--

Update:
那个死链接已经修正了。连夜在调整? 呵呵

关于归档

本页包含 Review 类别下的所有文章.

上一类别为 OpenSource.

Security 为下一类别.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所有 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