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类别下的文章

"豆瓣网已经被千橡互动收购"? 是的, 开玩笑呢.

这不过是一则已经被豆瓣证实的假新闻. 不过新浪上还是 在 4 月 7 日登出来这一则"新闻":猫扑投资Web2.0网站豆瓣 持股可能不超10%[立此存照]. 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一向自诩做新闻的新浪, 这次可真的是"做"新闻了.

如果评选一个中国"愚人节 Web 2.0 最佳新闻", 新浪的这一条应该榜上有名.

BTW: 搞 Web 2.0 的"呼悠"应该作为基本功.

小评 Souyo

前几天收到 Neso 的邀请测试一下新推出的 Souyo . 一直比较忙,到现在一共上去两次.

1) 第一次发现的一个问题是 Souyo 的官方 Blog 的验证字搞得模糊无比(现在已经修正了吧), 连着几次输入都不正确.也就不想留言了.刚才又上去一看, Blog 还是有问题, 右边栏都跑到底下去了.

2) 测试了几个搜索, 以我的 Blog 为例, 居然一个链接都没有. "链接:0,来自0个博客 - 链出:0". 而搜索结果右边的"您也许会感兴趣"的推荐,居然没有一个感兴趣的. 反复几次, 似乎结果不是刷新的. 像这样不会有作用的功能不如等达到真的 Beta 版再让用户看到更好一些.

3) 名为 Yoooo 的图片搜索结果都显示在一页, 相信绝大多数浏览者都没有耐心等待页面都下载完毕. 而且,搜索到的图片质量...有点惨

本周言论 之 人格侮辱

有一种说法,中高层人士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人们都装模作样喜欢自己的工作,仿佛自己是中高层人士中的一员,否则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而且显得没有教养。
--Paul Graham 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我觉得你是在污辱自己的人格
--某出版社编辑如此评论被侵权者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互联网的社会也已经变了,从一小群研究者和学生变成了任何人。虽然说网络变得越来越好,但他已经失去了"小镇社区"的气氛
--福拉赫蒂[搜索鼻祖AltaVista开发者]的挽歌

Wealink 的用户体验问题

Kamus 那里收到一个 Wealink[若邻] 的使用邀请。就注册体验了一下。

Wealink 的设计能体现出来不少细致之处,不过我也发现一点小问题。

一个是登录进去之后的主菜单"主页"、"我的档案"、"我的连接"... 这些按钮在鼠标悬停的时候经常是一个短暂的空白, 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网络问题, 还是怎么。很不爽。而且, "我的连接" 这里面还有个错别字,"连"->"链". 后来发现这个字是一直错着的,莫非我错了?

第二个是"我的连接 | 待邀请的名单 | 已发出的邀请 | 收到的邀请 | 我发出的评价" 这些二级菜单在鼠标悬停的时候字体显示加粗, 结果整行因为字体加粗的变化都"浮动"了起来. 华而不实.

新浪在 Blog 这个新东西兴起的时候, 开始的战略并不正确, 但也不算错--当时新浪的高层一直唱衰这个东西. 没想到后来的"名人博客"居然使得新浪打了一个翻身仗,说是"名人博客"救活了新浪也差不多.不过,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 新浪的 Blog 服务其实没啥凝聚力.之所以这样说,基于如下理由:

一) 新浪对这些"名人博客"的内容处理方式过于武断. 一些具有杀伤力的写手(和菜头,老罗等为例)动不动贴子被删掉,而且删得莫名奇妙. 这是对这些"名人博客"的尊重么? 还是只是把他们的辛苦写作当作吸引眼球赚钱的工具?

二) 版权所属问题不清晰. 从现在来看, 新浪理所当然认为这些内容的版权属于自己. 不过这些"名人"可不这么看, 新浪用这些人的名气吸引读者, 名人用新浪的平台来宣传自己. 但是谁也不会放弃自己对版权的所属.

三) Blog 服务没有粘度. 这恐怕是最为重要的. 现在的阶段只是新浪给这些名人普及 Blog (博客) 概念而已. 一旦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其实光靠自己也可以玩, 买个域名, 找个免费程序,就可以自己唱主角开写了. 何必要在新浪那一亩三分地上折腾? 名人博客要走容易, 普通的写手如果要走,也很方便, 现在就有很多 BSP 提供搬家服务, 在新浪写作不自由, 自然就要换地方了.

四) 新浪针对 Blog 服务的技术问题 . 本来"名人博客"这个事情停吸引眼球的,可一看每个页面样式都一个模子整出来的, 有的页面还特别慢, 有些倒胃口. 新浪只不过是用了"博客"的这个概念, 后台玩的还是个人主页的那些东西. Web 2.0 光靠概念, 没技术到底也是竹蓝打水.这些用户产生的微内容,恐怕新浪自己都没想好一个好一点的处理方式.

本周言论 之 不懂中文

但是即使有人把破解的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门缝下面塞给我,我还是看不了,因为我不懂中文。
--Richard Stallman

横戈创业前就已经很有钱了,是做证券的。所以很大方地请我吃上海菜,三个人吃了150元。
--程天宇 出处

公开道歉坚决不行,你不就是想出名吗?不就是想多要点赔偿吗?
--一位涉嫌抄袭的"作家"面对被抄袭人的合理要求如此回答. [抄袭事件]

余华的《兄弟》"下半部的上半部"终于在《收获》的 06 年第二期看到了。躺在被窝里看了一个小时,看完,感觉还是--失望。

按理说,余华对 80 年代的生活应该拿捏得很准才对,可我实际看到的确实不符合逻辑的胡说。李光头作了福利厂的厂长。在每个工人月工资只有 18 块的年代;吃个苹果都是奢侈的 80 年代;买个自行车都要到处走后门打破脑袋的 90 年代,整个厂子一共 14 个残疾人(两个瘸子,三个傻子,四个瞎子,五个聋子)加上一个完整的李光头, 居然能够一年上缴 "五万七千两百二十四元"的利润. 而且,第二年达到 15 万之多. 利润这么多,靠的是糊纸盒子,如果都是做艺术品的还差不多。这是天方夜谭么? 余华阿,你该去学学算术阿,我只能称你为"经济大师"了。

天才

前几天面对一则关于"智慧星杀毒软件"的新闻, 不禁感慨"中国什么都缺, 就是不缺天才!"

几乎三两年一个轮回, IT 界总会冒出来一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前几年的的满舟, 被我们的媒体激情的报道为 "一位三天写出20万字《黑客攻防秘技》的黑客少年", 三天, 20 万字 , 即使找一个五笔输入高手不吃不喝照稿子敲也要累个半死, 人家"天才"一蹴而就可写成"秘技"。一时间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而来, 除了有公司请当 CEO 不说, 最后还被复旦大学来个特招.顺利完成人生资本积累.

今年又是一个天才年.最近出来的天才是 15 岁的开封高中高一学生魏仁乐. 这个天才的成就是用自己的话说是这样地:

从“杀毒速度”这方面出发,创新性地应用了与众不同的扫描方法,编写了这套《智慧星杀毒软件》,使杀毒速度大大提升.据测试,使用本杀毒软件扫描10G的硬盘只需要 20-120秒.当杀毒软件成型后,我又想到,反病毒重在“防”,而不是病毒感染后被动地去查杀.于是,我又对“监控中心”这个组件进行了关键性的技术改进,创新地由“被动防御”改成了"主动防御".
就我浅薄的计算机知识来说, 弄出来一套杀毒工具可不是闹着玩的阿, 那些国际知名的安全公司"扫描速度很慢"的产品,工程师团队都是数以百计呀, 可一看天才创造这个"智慧星"看起来就犹如探囊取物一般, 即使是比尔盖茨少年时也不及魏仁乐同学万分之一阿. 研发 Norton、卡巴斯基的工程师们, 面对这样的天才, 你们的脸往哪儿搁?

关于归档

本页包含 Review 类别下的所有文章.

上一类别为 OpenSource.

Security 为下一类别.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所有 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