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类别下的文章

Google带来的科普事件

在看到 Google 的 公开信 后,我在 Twitter 上说"宁与玉碎不为瓦全。也好"。之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不过在这个时候,阐述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很难不被淹没到口水战里。

揣测 Google 这样做的动机与商业目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如让我们把讨论的焦点放在这次事件背后的问题上:这次实际上是客观承认了"内容审查"(refer: Censorship)变本加厉的既定事实,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一现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对互联网的不当隔离与审查是不符合普世价值的,尤其不符合人民群众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民众无法认同与接受的做法。Google 对于互联网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绝对代表者,如果将其拒之门外,那么可以肯定这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如果说出于政治目的的审查有其可解释性,但是为了"倒洗澡水而把孩子也倒掉"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当然,表面上都是以一些类似"保护未来的花朵"为借口,这和过去那些重大对立冲突的导火索何其相似也)。这种错误的做法还包括前一段时间的 IDC 整顿、域名整顿等一系列事件乃至要推行网站白名单的传说,这些都是操作层面上的极度不当。"疏"与"堵",历史给我们带来无数次的经验教训,后者无疑是饮鸩止渴。我不知道在皇帝的新装的那个故事中,喊出来那家伙其实什么也没穿的小孩受到了什么对待,也不知道皇帝是否再次上演新装的闹剧。是在我们这里,似乎这样的闹剧无时无刻都在上演。

上网十年,从一个乐观者变成了悲观者。历史有的时候是进一退二,有的时候是以退为进,还是让我再乐观一次吧,期待 Google 这次准备撤离会唤醒我们更多的思考,给我们带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EOF--

更新:

在审查过程中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似乎少有人关注,不知道是否有经济学人关注这一领域。如果有人算一笔经济账,恐怕会是个惊人的数字。而有关部门相信也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这也是不小的资金开销。

公司 BLOG 运作经验谈

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我一直用 20% 的时间在运营支付宝的官方网志 - 支付志 ,不要误会,我说的 20% 是 100% 之外的时间。

因为在兄弟公司中第一家推出官方 Blog,可参考的同行案例并不多,借鉴了一些 Google 运作产品 Blog 的大致思路和策略(尽管没有明确的策略)。所以,更多只能是摸石头过河,一点点的进行尝试。这里总结一点运作的经验,以供后来人参考。

避免陷入争论

对于用户的疑惑或者质疑,做解释说明(To make plain or comprehensible),不要辩解,也不要争辩。其实总有一些话题一些客观因素导致的现状是很难迅速解决的,比如"网银对非 IE 浏览器的支持",一旦就某些观点讨论起来,很容易陷入论战。身处漩涡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更好的办法是说明,中立性的的说明。在这里我也建议如果遇到恶意攻击,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保持沉默。

传递必要信息

说是"官方",但不意味着事无巨细报道公司的一切,也没有必要专写一些小道消息,有关公司文化或者公益活动等事宜是有必要进行宣传的。而有关产品更新,有关用户问题的跟进解决是有必要进行说明的。而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一些被忽视但是对用户会有价值的地方。

关心有用指标

我知道有很多公司的官方网志是有专人维护的,而且,主管会定下来很多莫名其妙的指标给维护人,比如访问人次、PV 等等。其实这些指标可能会背离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产生价值有多种渠道和方法,通过 RSS 、转载等多种渠道更能够有效的传递信息,未必一定要用户总在本地阅读,而用户阅读的多寡也不意味着信息传递价值的大小。所以,对于支付志来说,重要的是对用户传递产品信息公司理念,前面一两个月我还是关心访问人次,到了后期,我更关心的是内容引用率的跟踪,以及引用本站内容的网站所产生的影响。

制定内容策略

在准备运行的时候,针对内容制定了如下几条原则,现在看起来依然适用:

  • 我们可能会犯错误,但一旦发现会尽快纠正;
  • 所有评论在通过管理人员审核后发布,并且将在适当时候尽可能快地回复评论;
  • 我们将尽可能对引用的文章和内容给出初始连接;
  • 对所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都将给予尊重。

这里面要说明的是对待留言的态度,我对留言的处理先行定下策略,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

积极对待反馈

官方 Blog 的维护过程中,会看到非常多的用户反馈,而有些典型但是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要第一时间转发给内部团队,积少成多,长期下来看,这个收益是非常可观的。也有用户会提供针对某些长期问题的自行解决办法,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有的时候,可能从有些角度看,只是小问题,但是对单个用户来说,都是大问题。不要忘了蝴蝶效应,小问题,可能也会带来大影响。这也是我在开始游说开辟 Blog 的一个出发点。

善用媒体工具

适当利用 Twitter (@Alipay)或是新浪微博( @支付宝 ,已经有超过 5000 人关注了) 等工具,面向不同的关注群体做一下信息广播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结束语

必须要说的是,尽管获得了一点经验,但实际上现状距离目标还相去甚远,还有太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能尽力为之。

--EOF--

受邀做2009中文互联网开放式评选(ChinaMode)的观察员,在评审候选网站的时候,我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或许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互联网方面的 Startup 并不多。这里回顾一下个人认为值得关注的几个初创公司。

VMKid - 手机虚拟机与无线互联网技术平台

年底的时候,猛犸科技( VMkid.com ) 在杭州 BetaCafe 举办了产品发布会,演示了他们令人心动的手机虚拟机技术以及无线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这是一家颇为神秘的初创公司,甚至官方站点到现在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不过已经得到了阿里集团旗下子公司淘宝的大力支持。创建人在硅谷爬摸滚打了多年,对技术趋势的把握非同一般。相信在 2010 年,这家公司会在业界有不小的动作。

Updated:该公司已经被阿里巴巴收购。

Yupoo -- 图片托管解决方案提供商

又拍(Yupoo.com) 虽说是在几年前创建的,不过在 2009 年开始了二次创业。创始团队在 2008 年底被迫离开,到了 2009 年末颇有戏剧性的取回了控制权,宣布再度归来。随后的 Yupoo 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无论是个人摄影爱好者还是电子商务网店用户,都有对应的图片解决方案。年底的时候 51.com 悄然对封锁了图片外链,给不少网店用户带来了恐慌,相信会给第三方图片托管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国内需要有个第三方图片托管服务,期待 Yupoo 接下来会大展拳脚。

DNSPod - 智能DNS解析服务提供商

因为 2009 年 6 月份暴风影音域名解析引起的大规模断网事件让 DNSPod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让更多人知道了站长吴洪声,不到半年的筹备后,DNSPod 已经进行了正规的商业运作。依托 DNS 的服务国外有大家颇为熟知的 OpenDNS,而 Google Public DNS 的发布无疑也给了 DNSPod 足够的信心。考虑到国内独特的互联网环境,DNSPod 自然不愁客户。

射手影音播放器 -- 一站式多媒体播放工具

射手影音播放器是射手网站长发起的项目,到现在或许还没有进行商业运作,不过谁说一定要商业运作呢? 说起播放器,在国内客户端工具竞争到白热化的今天能做到创新是不容易的,但是射手播放器仍有独到之秘。且不说绿色无广告,依托射手网的字幕资源的"智能下载匹配字幕"功能让用户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精确的字幕。这也是 2009 年我唯一新安装的一个桌面客户端工具。

监控宝-- 网站性能监控的在线服务

监控宝提供第三方网站运维服务,主要针对网站性能、服务器状态的监控。对于大网站来说,绝大多数都会自荐监控系统。监控宝则有点像服务于初创公司的初创公司,很多还在起步中的网站要么没任何监控服务,要么自己费力做的监控成本太高,这个服务的出现倒是弥补了市场上在这方面的空缺。

在新的一年,在新的互联网形势下,相信创业会更加艰难,不过,寒冬过去才是春天。想到这些,才有希望。

--EOF--

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旷世巨作《阿凡达》(AVATAR) 好评如潮,观众无不被片中呈现的美轮美奂的画面所震撼。电影惊人的动画效果由 Weta Digital 公司制作,我们可以从这篇 Processing AVATAR 了解到一点关于制作该片特效的超级计算机的情况。

Weta Digital 的计算集群在 2008 重新进行了设计,采用了 HP Cluster Platform 3000BL 集群平台作为其解决方案, 操作系统是 Linux ,在 TOP 500 超级计算机中排名也从最初的 400 多上升到了 190 多名(refer)。这套环境在 2008 年的时候是 4096 个 Core,到 2009 年增加到 5936 个(refer),而不是所说的 40000 个 (refer,我猜测是笔误),在 TOP 500 超级计算机中一度排名第一的 IBM 的走鹃(Roadrunner),也不过才 12 万个核而已。

总内存有 104 TB,内联采用的是万兆以太网,没有使用 Infiniband 。BL2x220c 是惠普面向高性能计算推出的刀片服务器,其独到之处是一个刀片内放两台服务器,每服务器有两个 4 核 CPU,用的是 Intel Xeon 处理器(支持 EM64T 技术)。

整部电影大约 3 PB 的数据存放在 BlueArc 和 NetApp 的存储上,数据传输走光纤通道。电影完成时一帧的数据是 12 MB,一秒钟 24 帧,每分钟的数据就有 17.28 GB,而整部 AVATAR 长达 160 多分钟。我想不会有哪个人在自己的 PC 上有这么样的一部电影吧,恐怕也是没办法播放的。

Weta Digital 大有来头,这是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创建的公司,因为给《指环王》制作特效而受到业界瞩目,其实还有不少电影,比如《金刚》《机械公敌》以及前不久的 《2012》,也都是由 Weta Digital 制作的特效。不知道我们国内的导演有没有创建过类似的公司,当然,我相信他们对动画特效的运用与理解恐怕还差得很远。

计算机集群能力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来说,电影越来越好看,票价也是越来越贵。而因为摩尔定律依然有效,计算机集群的运算能力是逐年提升的,成本反而下降,只要能取得更震撼的视觉效果,剧情不太白痴,投入产出似乎倒也是一笔明白账。

--EOF--

编程要趁早

在阅读 Coders at Work 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名的程序员,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编程了。

读这本书是从 Brad Fitzpatrick(Memcached的作者) 的采访开始的,因为整本书里面他最年轻,Brad 在 1980 年出生,能够跻身一群业界技术前辈中间是非常惹眼的,他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5 岁。整本书里面采访的一些程序员,也多半都是在高中之前就接触计算机并且被 0 和 1 的世界所吸引。国内现在仍活跃的一些顶尖程序员,比如云风、章文嵩,也都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实际上很多资深的程序员在一起,几乎都会谈到 Apple II,这是一代 IT 人的技术启蒙之门)。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话,那么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可能已经积累了 10000 小时的实践经验,意味着他已经跑在很多同行的前面。而如果对计算机接触较晚的话,那么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之后自然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进行实践,也就是我们经常读到的那些国内第一代程序员的典型故事:整天泡在机房蹭机器,通宵达旦。最近这个 10000 小时的说法因为《异类》这本书的火爆而再次流行起来。就我个人的理解,类似写程序、下围棋之类的事情要实践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

"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用在计算机这个领域或许有点绝对,毕竟大卫·卡特勒 这样的牛人在 20 多岁才开始折腾计算机的,国内也有王江民 39 岁学计算机的励志故事。不过不要忘了,那是什么时代? 此一时,彼一时。看这本Coders at Work 至少能够警示我们,其实没那么多天才,大家眼中的天才也都是经过数年的苦功夫才熬出来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会发现这本书里面受采访者的父母有很多也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接触到很多技术方面的信息,对于以后的投身 IT 行业有一定影响。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硬逼着孩子去整天上什么音乐舞蹈之类的学习班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啥太大的帮助,除非有兴趣才会达到足够的练习实践时间,否则孩子自己也会疯掉的。

--EOF--

又及:有伟人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要我看更好一点的做法应该是,把计算机早点扔给娃娃。

磁盘的 4K 扇区时代来临

Western Digital 在推进一项技术变革,Advanced Format(PDF),将延续近30年的硬盘传统的512字节扇区变更为4K大小。

传统的格式如下图,绿色部分为 ECC (Error Correcting Code)区域。一般来说,每存储1000位(bit)的数据就会有产生一个物理错误,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校验机制。这也是 ECC 必不可少的原因。

Legacy Architecture.jpg

每 512 字节用一个 ECC 区,占用 40 字节做错误矫正代码,这在需要存储大数据量的时候,显而易见是比较大的物理空间开销。而将扇区扩大,使用一个相对比较大的 ECC 区也是同样可以达到安全存储的目的。

Advanced  Format Architecture.jpg

如果使用 4K 的扇区,则大约需要 100 个字节的 ECC 区域就行了。空间收益大约是 7-11% 。对于存储工业来说,这是惊人的。当初设计硬盘规格的时候,估计研发者是无法预见到信息如此迅速膨胀的今天的,512 字节已经不太适应现在一个平均 I/O 的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变更更多是在空间上的收益,在性能上的收益还不确定,当然不会变得更差,至于是否有提高,能提高多少,要看具体的场景。另外,也不会提高硬盘的可靠性,每 12.5TB 的数据依然会有一个不可恢复的读错误。(refer) 。4K 扇区其实在数年前就被提出来,只是最近 Western Digital 才真正的推动,估计是因为磁盘容量要保证每年的增长率带来的压力。

使用该技术对或许企业级服务器用户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风险,Western Digital 同时也在固件层提供对传统的 512 byte 扇区的模拟方式。另外,也可以下载这个官方校正工具。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多少还是有点影响的,尤其是使用克隆软件安装 Windows XP (Windows 5.x )以及更低版本的操作系统的用户可能要注意一下。

4K 是个有趣的数字,还记得 4K偏移量的问题么?

未完,待补充 ...

延伸阅读:

在 Twitter ( @Fenng )上发布了几条关于 "员工应遵守的Twitter 准则" 的建议。如果你也是 Twitter (或微博) 用户,以下这几条准则或许可以用来参考:

准则一:不要发布不为公众所知的和公司相关的业务数据。如果要引用公司的公开数据,不要加主观的断言。对于关注你的人来说,小道消息并非那么有价值。

准则二:不要匿名攻击公司(包括自己的雇主和竞争对手)。尽管"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雇主还是很容易知道你是公司里面的哪一位。

准则三:Twitter 上的信息具有不可修改性,被转发后会引来不同的解读。所以发布消息前要衡量是否会对同事或团队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回答为"是",不要发布。

准则四:倾听用户的声音,收集用户反馈而不要和用户争辩,如果能够解释,进行必要的解释,但是记住不要推脱责任,尤其不要攻击或是嘲讽用户。

准则五:如果你的主管或同事不能理解或者认可Twitter会对公司带来的价值,向他们解释,同时最好能证明使用 Twitter 并非是在浪费工作时间--用 Twitter 或许比用 IM 更节省时间。

准则六:必要的时候尽可能转发对用户的警示信息,比如"系统维护公告"或"费用调整"等信息应更快更及时的传递给用户。

准则七:团队的内部规划,正在进行的项目及相关实施细节,未经相关负责人允许也尽量不要披露,以免带来各种不可预期的不利影响。

很多人在 Twitter 上发消息,不可避免的会提及自己的雇主。新用户或许意识不到 Twitter 对消息传播的便捷性会带来的破坏力,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指导原则的话,可能不经意间就会对雇主造成负面干扰,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麻烦。这里的准则或许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所以更多的时候要依赖于常识来判断。

如果你在鼓励同事或者朋友来用 Twitter 或者其它微博,要向他(她)说明这些。( 感谢 @hutuworm 同学贡献了准则七)。

--EOF--

技术出版的危机

这个话题的缘起是今天我在 Twitter 上感慨了一下关于翻译稿酬的事情。我和两位同事一起翻译 Troubleshooting Oracle Performance 这本书(中文版《Oracle性能诊断艺术》),三个人,六个月时间出头,稿酬大约 15000 RMB 多一点。很多朋友可能会把这当成抱怨而非提醒。

对此,图灵出版社刘江先生回应到,"技术出版的危机。此书首印 3000 册,定价75 元(不低),利润空间仅两三万,如果部分滞销或退书,很容易就赔了。" 而且,"这本书如果按5%给版税,还不如千字稿酬。" 这实际上道出了当前英文 IT 图书引入国内的一个困境。国外出版社版权费用本已经不低(所以博文视点更倾向于做原创图书,别搞错,我说的是武汉的那个博文),加上纸张以及印刷成本的上涨,以及图书销量连年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做一本纸版书不亏本已经不容易了,现在据说在国内一本技术图书能做到 5000 册的销量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出版社不得不通过一些不得以的手段控制成本。有一次和蔡学镛聊天,他说台湾现在的 IT 图书出版已经萎缩得不成样子,而大陆因为市场太庞大,所以一时半刻还能撑下去。

李笑来老师曾经质疑过"为什么引进书籍的翻译普遍都很差?",他认为直接原因就是"稿费太低"。对于译者来说,如果只是为了稿费而做技术翻译的的话,绝对是一件收益不大的事情,何况,这事情本身就是一件"瓷器活儿"。翻译得好的话,必然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而译文质量不过关,读者不会饶过你。我相信像余晟这样把翻译当作一种乐趣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了,而像阮一峰那样偶尔的"头脑发热"一回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国内出版社有的时候自己也扮演杀鸡取卵的事情,据我所知,多数出版社对于翻译时间的限制都比较紧,一本书,一般只给译者 3-6 个月的翻译时间,为了能在既定时间之内完工,要么找更多的的合作者--这会带来翻译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译稿质量也难免下降,要么拖延,而拖延,在合同里是写着明确条款的,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扣除稿费。也就说,如果遇到了不良出版社,而你的合同时间又签得比较不利,那么可能一分钱拿不到。当然,我们这本书总体来说编辑还是比较宽松的,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其实话说回来,我认识的几个出版人如果他们转身去做畅销书,至少不会比做 IT 差,或许他们为了理想也在咬牙坚持。

危机,危机,危险之中机遇何在?

--EOF--

关于归档

本页包含 Review 类别下的所有文章.

上一类别为 OpenSource.

Security 为下一类别.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所有 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