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05 Archives

这一年,太累了。每一次看着镜子,感觉真的"老"了一些。想起临毕业的时候,一位师兄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一句话:二十岁的面孔,两千年的心情。现在的我恐怕看起来比那个时候还有"沧桑感"吧?

习惯在每个假期之前,打开各类 IM 收一下各个同学们的信息,今天看到的是一个博士师兄临毕业找工作难的事情,引来同病之人感慨颇多。很多同学,师兄师弟现在都在读博士呢,大家大多把这个看做投资行为,认为一旦艺成即可闯荡江湖大把收银子了。人一旦开始后悔,那么只能更加后悔,选择了,就是正确的了。

2005 年个人总结

| 21 Comments | 1 TrackBack

本年度的最后一天,写点这一年的总结。

春节过后,终于下了决心离开了工作将近两年的公司。对于这家公司很多方面我自己都是非常满意的,随意,可以控制自己的节奏。有免费的咖啡可喝。唯一的一个大缺陷就是公司发展方向不确定,整体业务和我的技术方向、愿景相差太远。犹豫了好久,终于决心去杭州寻找"四十大盗"。3月13日,到达杭州。

到杭州还没缓过神来,就投入了快节奏的项目准备中,工作的压力很大,一路磕磕绊绊。更大的困难是身体有些吃不消。清清楚楚的记得 4 月 4 日晚,那天系统出了严重故障,也是在这一天凌晨,上厕所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成为了有"志"之人。接连的阴雨天让我很不适应这人间天堂,把手部的老毛病也带起来了,最重的时候苦不堪言。接着是胃,接着是肩周炎,还有因为日夜不停的短信告警造成的心理压力,以至于听到短信声就紧张。到现在,我自己基本上是不发短信了,那些给我发短信祝福的朋友,我在这里一并祝福吧。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回想起来恍若隔日。

我们去远方寻找青鸟,可青鸟就在我们出发的地方。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5 月份父亲出了车祸,虽然不是很严重,但我居然没能回去一次 ...... 父母在,不远游,想家了

虽然比较累,有不如意,但这一年回想起来是值得的。公司的电子支付工具支付宝(我负责维护数据库)已经稳坐市场头一把交椅。用户数翻了两番,交易额、交易数量、对业界的推动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当初之所以离开工作将近 4 年的北京南下杭州也因为看到了大老板的一句“今年是电子商务支付年”。自己也算是为中国电子商务贡献了一点点微薄力量。在这个岁末,回首一年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厚着脸皮假装安慰一下自己,虽然在这个几千人的公司我只是一个小兵,微不足道。

2005年,对几项技术的感触

| 7 Comments

看了 车东 对《让你免于失业的十项开发技术》回顾,想想到了年末,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也要盘点一下技术方面的东西才是。现在看三年前的语言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

10.SQL / XQuery
对于我的技术背景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要数 SQL 了。目前关系数据库仍是最被广泛采用的数据组织形式之一,只要和数据库进行交互,没有一定的 SQL 基础是不行的。虽然基本的 SQL 只有几条语句,但是要用好,用正确,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将来随着 XML 的盛行 , XQuery 亦有机会大行其道。故且看之。

6.Regular Expressions 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是现在很多语言的一个潜在标准。我把它理解为程序语言中的世界语,虽然不是完全恰当。正则表达式也是计算机文化的基石之一。比如,我们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搜索引擎人人都会用,但不是人人都能用出来奥妙。真正掌握了正则表达式才会体会出来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我自己明年需要重点加深掌握的一个技术点。

1.XML
数据组织形式的标准。随着 Web 2.0 涌现的的更多服务,让 XML 潜移默化中被更多的用户接手并使用.

5.JavaScript / Perl / Shell / Ruby
JavaScript 在 05 年获得了第二春,但我还是认为这只是其回光返照而已。我更看好的是 Perl 或者类似这样的 "胶水" 语言,我们面对的信息世界太复杂,需要有一种可以把这些千奇百怪的应用结合在一起的那么一种语言技术。Perl 可担当重任。而 Shell / Ruby(Python) 等也仍然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重大的作用。金庸的小说中,独孤九剑很神奇,能够抵挡天下任何兵器幻化出来的武功,精通了 Perl 或许也可以达到计算机领域的这种境界。

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是正则表达式在"胶水"语言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 Web Services / SOA (类似层出不穷的概念还会继续变化)
如果说 Perl 是胶水,那么 Web Services 就是那些铆合在各个应用上的材料了. BPEL 在今后的几年中会创造一些机会。

9 Linux/Windows (OS)
Linux / Unix 带来的计算机文化无疑影响一个程序员的道路。愈加华丽的 GUI 和神秘的命令行终端或许会带来程序员世界两级分化的可能。

Oracle 发布免费开发工具 Raptor

| 1 Comment | 1 TrackBack

在一连串大手笔收购动作之后,终于看到 Oracle 发布了一个新的产品: 免费的 GUI 数据库管理、开发工具 Raptor.

从 Oracle 10g 大大加强 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工具上即可看出 Oracle 准备争夺 Quest 等公司的数据库管理产品市场,而现在,更明显的是,Oracle 还想夺取客户端开发工具的一席之地。该工具目前和 PL/SQL Developer 这样的轻量级工具的轻巧精致还相差甚远(毕竟还只是一个预览版,)。不知道 Oracle 是否受到 IBM 的 Eclipse 项目的影响,而准备把这个工具发展成类似 Eclipse 的庞然大物,把 JDeveloper 的一些功能作为插件加进来。

2005 年度使用的几个安全工具

| 1 Comment

今年到了新单位之后,一部分工作职责是和安全有关(到了岁末回顾一下整体安全问题做的并不尽人意呀)。所以,不可避免的要比以前多接触一些安全工具。这个 Top 75 Security Tools 列表是一个不错的起点,我应付的环境没有那么多的平台,没有那么复杂的环境,自己又不是专业安全技术人员,所以根本用不到那么多。

Nessus --安全漏洞扫瞄
国内很多安全公司的扫瞄工具都是用的 Nessus 的漏洞样本。有的甚至干脆就是把 Nessus 改头换面一下就当成自己的专有产品出来“乎悠”客户了。Nessus 可以的给出一个网络环境内的主机安全情况,。但是有的时候细节信息不那么全面,甚至会有误导。比如针对 Oracle DB 的一些漏洞扫瞄,发现了具备该漏洞的个别条件就判断漏洞的存在,稍有些武断。话虽然这么说,Nessus 目前仍是不可替代的。最近 Nessus 3 发布了,版权形式也有了变化。相信 很快就会有一些 Nessus 的GPL 版权下的 fork 软件出现。这个软件我用在 Linux 环境下。

Nmap -- 端口扫瞄 / 其他安全工具的基础
虽然很多软件都号称自己是“瑞士军刀”,但在网络安全方面,Nmap 是当之无愧的的“瑞士军刀”。前面说的 Nessus 就是依赖于 Nmap 的。很多安全工具的扫瞄功能都是以 Nmap 的存在为前提。再做一些网络方面的 Trouble shooting 的时候,Nmap 会大派用场。Windows 下 和 Linux 下都是频繁用到。

2005 年度我最喜欢的几个软件

| 11 Comments

看了未完成盘点5大软件,也想说说我喜欢的几个软件。

Movable Type -Blog 发布工具
来杭州之后曾经一度停止了 Blog 的写作。但是后来还是'重懆旧好', 最后干脆把以前写的其他内容也迁移到 Blog 上了. 每天写点东西,就当自己的生活记录了吧。MT 今年发布了 3.2 版本. 对 Anti-Spam 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不出意外的话, 明年 MT 仍将是我的 Blog 工具的首选.

Above & Beyond (AB) -Time management PIM software.
这是到了新公司之后 Leader 介绍给我的一个小工具, 用于时间管理。开始的时候我比较抵触--理由是没有时间进行时间管理(糟糕的谬论)。一旦坚持下来之后才发现这个小工具真的给了我很多好处。AB 很快将推出 2006 版本。不知道会不会把 GTD(Getting Things Done) 的理念更为完美的结合进来。06 年给自己的一个任务是要把时间管理作为一个习惯来做。

Azureus -BT 下载工具

国内的一些 BT 类下载工具(BitComent、汉化的电骡等)不敢用了--都捆绑有流氓软件。一不小心就中了招,敬而远之吧。Azureus 功能丰富,界面很干净,不捆绑乱七八糟的软件,这些我都比较喜欢。有的时候速度慢点,但对我足够了,反正也不用每天都下載东西。




Microsoft AntiSpyware - 反"间谍软件"的软件

Spyware、流氓软件的盛行使得微软的这一款免费工具对我来说这么的重要。自从安装了 AntiSpyware 之后,机器里干净了许多。希望微软的杀毒 OneCare 也能具备类似的效用,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其他公司的付费杀毒工具了。

Gregarius -- Online RSS Reader
我始终比较抵触桌面端的 RSS 阅读工具(难以和浏览器无缝结合,Firefox 上的SAGE倒是不错的,刚开始用).而提供 Online RSS 阅读的那些站点都有一些无法忍受的毛病。所以,需要找一个适合个人阅读习惯可定制的小工具。最初选用的 Lilina ,但是速度太慢。后来很偶然发现了 Gregarius,几乎可以满足我的要求了(Ajax/分类/响应速度)。我用这个工具搭建了 OpenRSS.net ,作为个人的 RSS 阅读入口。

上面这几个工具也算有点共性:基本上是从今年开始使用的(MT 除外)。基本上都是 OpenSource 或是 Free Software (AB 除外)

Work@Microsoft vs Work@Google

| 6 Comments

设想一下,某一个早晨,你打开电脑,浏览器自动登录到你在微软的个人门户(Windows Live)上,系统自动向你弹出今天的日程表,然后你处理邮件,用 Office Live 书写文档,之后通过 IM 工具自动同步给你的同事,顺手把文档同步发送到你的 Blog(当然是微软提供的 MSN Space Live) 上,一切完成得差不多之后,顺手玩玩 Online 的小游戏。

在不久的将来,Work@Microsoft 或许会成为微软 Live.com 站点的一句招牌口号. 这个平台上将会有 E-Mail、IM、Blog、Office服务,甚至还有游戏。微软的很明显的一个意图是希望用户能够在 Live 平台上完成用户的日常工作。一旦微软的 Office Online 能够提供服务,Work@Microsoft 就会成为可能。而在此基础上,微软可以进一步提供其他服务,比如 CRM/ERP 软件托管。前不久,微软 CTO Ray Ozzie在备忘录《互联网服务革命》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战略构想。

Web 2.0 应用服务稳定性问题

| 3 Comments

刚才看到我的 FeedBurner 订阅数量一下子从 56 多变成了 31. 直觉上是 FeedBurner 可能出了问题。查看车东的 Feed 订阅数量,少了将近 1/4 . 再看 Keso 的被订阅数量,从原来的 5K 多变成了 不到 4K. 应该是普遍问题了。跑到 FeedBurner 官方 Blog 上看了看,没什么信息。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前几天也曾经发现过一次不正常的现象

Bloglines 的"水管子工"的出现很多用户都遇到。前几天 del.icio.us 因为机房的电源问题,导致连续 2 次停机维护。无独有偶,21 日,豆瓣也因为维护上的疏忽导致短暂的停机.

这些 Web 2.0 的代表站点纷纷出问题。不能不让人对 Web 2.0 应用的稳定性、可靠性产生一定的顾虑。

虽然 Web 2.0 应用服务不一定需要 24*7 这样的可靠性,比如 37signalsDavid 就说过'Basecamp doesn’t have that(99.999% uptime). I think our uptime is more like 98% or 99%'. Web 2.0 应用一般都是轻量级,有的服务提供商硬件投入上可能是"能省就省"。但是必须要看到的是服务一旦不稳定,肯定会使用户产生恶劣的影响.而一旦有数据丢失现象,就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Oracle 修改软件 License 计算策略

Oracle 数据库软件的 License 一般是按照服务器的 CPU 个数计算的.这样就会有一个微妙的问题:对于双核心或者是多核的 CPU 该怎么计算呢 ?

在 05 年七月之前,Oracle 把每个核心(core)看做一个单独的处理器.七月的时候,Oracle 调整了一次 License 计算策略.每个核心算做 3/4 个 CPU (价格).这样对那些使用多核CPU的用户看起来似乎还不够公平 .根据这里看到的一个评测,使用多核处理器的中小企业们未必能获取最佳的性价比.

而在前几天,Oracle 重新调整了一下 License 策略.对每个多核(双核心)的 Intel/AMD 的 CPU, 每个 Core 算做 0.5 颗 CPU (价格),而对 Sun UltraSparc T1 , 每个 Core 只算作 1/4 CPU (价格).

车东推荐给我一个链接:中国网站首页设计有四大特色,读了之后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我自己在浏览的时候也常常遭遇那些类似的糟糕页面。咱不说那些一下子弹出来十个八个广告窗口的,也不说首页包含恶意代码的修改你注册表的,就说那些还比较正常的站点的页面吧.随便来几个。

页面字体用隶书/黑体
这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隶书和黑体这各字体如果往大了写,比如来个一尺见方的,倒也美观的很。可是页面这个豆腐块大小的地方如果放上一个隶书小字,看起来要多别扭有多别扭,要多粗糙有多粗糙。不信? 看看这个例子:

2005 年度最喜欢的几个站点

| 3 Comments

翻到去年自己的年度技术回顾。不胜感慨。这一年虽然还没完全过去,很多 Blogger 已经开始年度盘点,其中不乏小型的 PR(公关)类型的回顾。抛开那些利益关系,说说自己喜欢的 2005 年度的对个人 Web 习惯产生影响的站点.

del.icio.us
虽然去年就关注这个站点,但是几次都擦肩而过。当时实在是感觉不到这个站点究竟有什么奥妙之处.但在今年尝试性的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上瘾,现在 del.icio.us 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个站点.这个真是 Web 2.0 大潮中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个绝佳的例子.

Flickr

以前没有收藏图片的习惯,通过 Flickr 的使用自己也有意识的收集一些技术相关的图片。俗话说"一副好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通过上面两个站点加上个人 Blog 就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积累".简单而有实效。

Gmail
Gmail 把 Web Mail 的易用化极大地推进。Ajax 的适当运用使得交互性得到了前所有的成功。对我来说,Gmail 基本上解决了垃圾邮件的威胁,通过 GoogleAlert 服务能够进行信息及时发现.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即可进行"守株待兔"式的信息收集.在阿里巴巴、 Yahoo! 中国联姻的事件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践,效果不错.

豆瓣(douban.com)
这么有独创性的站点诞生在国内,说明中国人做互联网也不是只有抄袭的。通过豆瓣我发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以前要找一本可能感兴趣的图书太难了,毕竟阅读习惯很难通过 Web 展现出来。豆瓣给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豆瓣的一个原则是"做减法",比如豆瓣就不做"积分"这种垃圾功能。目前的豆瓣发展思路还是很清晰、清醒的,这和那些急于求成、急于做大的投机型站点也有本质上的不同。豆瓣的英文站点是 www.beantal.com

说点题外话,说起创新性,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抄袭/模仿".效颦的东施可能还会被人记住,但是,当我们一下子看到几十个"文摘"服务、几十个"中国的Flickr"一起涌现出来的时候,谁能记住几个呢?

Feedburner
现在很多专业的 Blogger 都把自己的 Feed 用 Feedburner 烧制出来。我把 Flickr

del.icio.us 、blog Feed 放到一起烧录。迁移的时候切换 Feed 非常容易。这对国内众多不稳定的 BSP 来说,FeedBurner 是 Blogger 回避风险的一个必要的手段。

Technorati
通过 Technorati 进行相同话题的 Blog 发现。另一个用途是观察最近的 Blog 圈子的动态。

一年多以前,我写过一篇 探讨把工作视窗转换到Linux上的可行性 的 Blog.今天翻出来这篇文章看了看。结合自己日常使用的实际情况,发现还是有很大难度。

先说说这一点中我观察到的 Linux 针对中文用户的变化. 首先是输入法方面, SCIM 搬了几次家之后,还在继续发布新的版本。并且已经被 SuSE 等主流 Linux 操作系统接受。第二个关于Linux 的发行版。关于 SuSE 的,Novell 把 SuSE 标准版贡献了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 OpenSuSE 项目(参考),随着 OpenSuSE 10 的发布,给中文社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 SuSE 的易用性一向也是为人所称道。此外,在浏览器方面, 这一年中 Firefox 取得了极大地成功。那些一向敌视微软的厂商给了 Mozilla 项目足够大的支持,使得 Firefox 一下子成了今年的软件明星。很多人都乐观地认为 Firefox 将是微软 IE 的杀手.办公软件方面,随着 Ajax 的风靡一时,出现了很多在线办公软件(比如,Writely),这给脱离微软的 Office 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而 Linux 平台上的一些软件对我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比如 Nessus / Nmap (虽然 Windows 版本也有)

那么,时机成熟了么?

对于我来说,还是不现实!

IM 工具太多 

| 13 Comments

对我这个网络依赖者来说,每天要用的 IM 工具还是太多。公司有三个工具: 淘宝旺旺贸易通雅虎通,前两个是工作需要,必须要打开的,最后一个偶尔也会用到。 MSN Messenger 也是必不可少的。与一些合作伙伴公司交流或者是朋友间的联络要用到。此外,Gtalk(查看/发送 Gmail 很方便) 和 Skype 也开着,不用 QQ,公司有规定不可以用,而且我自己也讨厌那个玩意儿。一共六个,天啊,可以想象每天要在 IM 上花费(浪费?)多少时间。

这几个工具中,个人比较喜欢 Gtalk ,简洁,是一个"做减法"的工具,能发送即时信息,能语音通话,已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了。当然,如果还能够传输文件,就完全符合我的要求了。但是其他的工具还是不能丢掉--这几个 IM 之间不是互联互通的,甚至公司自己的三个工具之间都不能互相通信,这该多么让人头疼。我不可能让需要和我通信的人都用一样的 IM 工具,所以自己要安装起来这所有的东西。IM 工具各自为政的这一点上和 E-Mail 的通用性可真是差远了。

CSDN 请注意版权问题

| 2 Comments

此前我曾经写过一篇 CSDN 首页鼓励盗版图书下载 的 Blog,估计有的朋友认为我是小题大作。国内的站点能做到遵守版权的有几个呢?(这一点上 ZDnet.com.cn 还是不错的。) 昨天又发现CSDN 的首页上有个 Blogger 原封不动 Copy 了我的文章之后,被编辑们放到首页上去了:

CSDN_Nutch.png

刚好刚才在线上看到了 CSDN 的一位朋友,"投诉"了一下。我的站点上的内容协议现在都用的 CC ,在这个版权下使用我是绝对欢迎的。

第七天,回到杭州

| 5 Comments

早晨起来看到的第一则新闻就是 Del.icio.usYahoo! 收入囊中。我最喜欢的两个 Web 2.0 应用: FlickrDel.icio.us 现在都成了 Yahoo! 的产品了。但是据说,这两个产品将不会引入Yahoo!中国。这或许给国内的 Web 2.0 公司一个机会.另外一个问题是,接下来是谁会被收购呢 ? 豆瓣会被谁收购呢?

回杭州的飞机上,看到《中国民航》的杂志上有一个整页的阿里巴巴的广告。做的可真够糟糕的。那个广告理念至少是 3 年前的,而且,整页没有看到阿里巴巴的 Logo,更重要的是,没有公司的网址。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有些失败哦。这样的广告谁能记住呢?当然,我倒算是记住了。

杭州地面温度 10度,但是阴冷也受不了,还刚下过小雨。巴士从机场到市区要一个小时左右。昏昏欲睡。杭州,我又回来啦!

第六日,北京

| 4 Comments

这是我在北京的第六日,不是阿诺德-施瓦辛格的第六日。今天在工体有书市开幕,一大早就很嘈杂。噪音阿噪音,在哪里都那么有杀伤力,世界是噪音的花园。

今天是参加培训的最后一天。下午就没什么太多的事情了。刚好可以静下心来把数据库处理一下,以便在明天我不会收到更多的告警短信。培训讲师一直很奇怪,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都在笔记本上忙活什么,嘿,基本上每天还是有一些工作量的。

趁着书市还没散,过去买几本书先。兴冲冲的走了一大圈之后比较失望,大部分都是盗版书,或者是印刷质量很糟糕的畅销书。看着那一堆堆一捆捆的书,不由得想到这要砍掉多少大树造纸才能变成这些纸垃圾阿。最后总算是挑了一本陈墨的《金庸小说之迷》。这本书我一直想看,这次还是第一次见到。公司号称有很多金庸迷,不过我还没发现有人比我更喜欢更了解金庸的小说的。居然看到有卖成套的小人书的,可惜,印刷的质量太差。书市的行情似乎并不好--谁大冷天特地跑出来买书阿? 一个展位的商家对另一个展位的说:"你今天下午卖得怎么样?" 另一个人:"发财了!才卖了 10 块钱."

北京出差第五日

| 9 Comments

昨晚房内空调坏掉,等发现后已经冻了我两个小时,换房后不一会儿就发烧了。我要宾馆给我一个说法--起码要写个书面说明证明我这两个小时挨冻了吧!万一一觉醒来弄个急性肺炎,我找谁去阿。没想到,宾馆的经理和我磨了半天,"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可我觉得有必要","我觉得没必要",鸡生蛋,蛋生鸡......最后我一怒之下拿了他们的工作日志。

中午和车东一起吃饭聊天。每次都能从他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有收获。又谈起了 Anti Spam 的问题,聊起了一个话题,Web 数据清洗(Web data Cleaning),我还不知道有哪些公司是有这样的项目,如果谁知道,不妨告诉我一下。

豆瓣推出了英文 Beta 版本。今天中午和车东的聊天也是不可避免的谈了谈豆瓣。 晚上和两位台湾同胞吃饭的时候,我还向他们推荐豆瓣呢。晚上这顿饭的交流过程中,其实有一点点文化和观念上的互补行为。当然,应该是我被补的多,要好好总结一下,然后吸收。

中午去中国移动营业厅办理手机销号手续。本来以为几分钟的事情,结果一个小时都没办理完。我去的是西单的移动营业厅。发现移动的客服服务做的太糟糕了。绝对是一次失败的客户体验。

第一个问题是办理服务的流程很糟糕。综合服务和全球通服务一共 10 个窗口。但是处理的业务都是一样的(设置这个区别有什么用呢?),而且实际可用的只有 5 个。客户必须要拿到一个服务号码,然后等待。这一点很多银行也采用的。但是移动只是学到了皮毛。很多用户在等待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填写相关表格的事情的,这样就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可那些服务人员的做法是看着客服在自己的面前填写那些东西--很多人可能只是办理一个新号码而已。这下可好,平均一个客服行为至少要 10 分钟。

第二个问题是服务态度恶劣。客服人员一边互相聊天一边给客户办理手续,当然更多人对此都是习惯的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五个客服人员中只有一个能算得上合格,其他四个都是“千金小姐”的样子,估计是平时在家里养尊处优惯了。走路都慢吞吞懒洋洋的。客服用语不规范,莫非这就是店大欺客。"要投诉? 去打 1860 阿?!"

第三个问题,资源浪费严重(比如满桌子的打印纸张)。这个就不多说了,谁让人家家大业大的,有钱可以浪费。

如果中国还有第三家移动电话提供商的话,我肯定不会用现在的这两家。去他大爷的!

北京出差第三日

| 2 Comments

还是很冷。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两床被子都盖上了,总算好了一点。早晨居然睡过头了。出门有点晚,但是也有好处--没有堵车。

中午的时候去 Quest 软件中国公司参观,拜访现在已经是 Quest 中国公司 CTO 的于大姐,听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Quest 收购了易虹天地(URL 已经不可访问了)之后在国内成立了分公司。可惜的是,在 Quest 公司的首页看不到中国分公司的标志。搜索引擎中也找不到 Quest 中国公司的网站(补充一下,原来在这里)。收购的新闻几乎也很少有人提起。相对于其他软件公司来说,Quest 太沉默了,要知道,在国内市值超过 14 亿美金的公司真的没有几个。从于大姐那里了解到一些 Quest 公司独特的文化,但还是对刚才的搜索结果有些惊讶。一家以销售为主导的公司这么低调总是有些奇怪,即使 Quest 的确有其独到的理念。也或许在随后的时间里,会有一些大的变化(这个周三周四 Quest 中国就会参加 BEA 的展会)

北京出差第二日

| 2 Comments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没感觉冬天有多么冷。在杭州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再回来一次竟然冷的有些受不了。据说这也是北京近五十年来同期的最冷记录。

迷迷糊糊听了一上午课,基本上没怎么记住什么东西。一起参加培训的人中有几个是 UT 的员工,午饭的时候聊起来一件趣事:UT 在杭州滨江的大楼据说风水不好,大老板从香港台湾美国找了不少风水先生来看,前前后后花费了2000多万美金(?),最后得到的结论是 UT 的楼比六和塔高了那么一点点,六和塔是镇河妖的,因为搞了这么一点点,妖怪就没镇住。我听了差点脱口而出:搞科技公司的老板居然还要这么迷信,那可真离倒闭不远了。

有人感慨说,国内的公司壮大了一点就要开始盖大楼,盖了大楼就离倒闭不远了。想想也差不多。这也是国内大公司的一个普遍现象了。就拿 UT 来说,盖房子有必要非要搞那么豪华的么? 的确是有钱没地方花去了.摆脱不了土财主的习气。搜索了一下关于 UT 的大楼:

这座3年前开工、占地380亩的大楼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外形类似蛋形,整个外观靠铝板和玻璃连接而成,成了UT斯达康6年鼎盛和辉煌的象征。
为建设此座被称为“亚洲第一单体建筑”的大楼,UT斯达康累计投入了8亿多元人民币资金,其内外部装饰都极尽豪华......搬家之后的某一天早晨,一大片玻璃忽然从吸烟区的幕墙上掉下来砸了个粉碎......类似的意外对于这座“亚洲最大单体建筑”并非第一次,早在2003年建造期间,就发生过一次严重的顶棚塌陷事故,并造成了人员伤亡,使得大楼不得不延期交付。出于某种考虑,事故发生后,UT斯达康对大楼的建筑方案进行了重新改造,把原本朝着钱塘江的大门改在了向着一条名为“六和路”的马路一侧......现在,迷信风水的人也许会把这次“改门事件”与UT之后发布的一系列不利的消息联系在一起,显然,这样的无稽想法没有实际意义,但是UT斯达康新大楼的落成,却似乎应验了IT行业另一个谚语:“造楼即开始走下坡路。”还会令人想起美国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第七定律”——总部大楼的“豪华程度”与股东的投资回报率成反比。


午饭后,准备明天的发布的内容,审核加上部署, 忙活了大半个下午。不用说,下午的培训内容基本上又忽略了。

北京出差第一日

| 3 Comments

杭州飞北京,10:50 的班机.赶到武林门的航空售票处坐大巴,没想被乎悠了一把:现在大巴改走钱江四桥,这个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坐出租车.

进了机场,换了登机牌,航班延误,还好,延误15分钟,心里稍稍平衡一点(如果和昨天那样延误两个小时,我怎么也要郁闷一下).还有几分钟登机,数据库的报警信息不断到手机上来,看看能不能上网? oh ,有无线接入点,但是,要手机订阅才可以.机场的贵宾休息室据说可以,但咱不是贵宾,就免了吧.

在机场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家乡是个小地方,因为一起人为的恶性医疗事故这次在全国出名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吧。只语报平安。

登机的时候,一高一矮两个老外在我前面。矮胖的老外,几乎和每个空姐都要套套近乎,特磨蹭,也蛮无聊的了。

也说 Web 2.0 Checklist

| 8 Comments

前几天看到一份 Web 2.0 Checklist . 中文 Blogger 圈子反映很快. 比如 HerockWeb2.0特征列表 就对此进行了逐条评论. Keso 认为原作者"..有点儿揶揄的味道...". 话虽然这么说,这份列表还是值得研究一下的. 下面简单说说我理解的几个特性.

商业模型面对“长尾”(Business model optimized for the long tail)
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长尾理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 Web 2.0 的经济学基础.

创新而非抄袭
这是我加的一点.我前一段时间给朋友推荐 Del.icio.us 的时候.大多数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屑一顾:这不就是书签收藏么?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书签收藏是个很老的概念,但是能做到 Del.icio.us 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就不容易了. 相反, 国内赶这个风潮的公司的特点则为"化神奇为腐朽".比如新浪的 Blog,把 Blog 完全变成了做秀的个人主页,是一种倒退.而豆瓣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的青睐,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创新"

关于这篇归档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December 2005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November 2005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January 2006 is the next archive.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