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09 Archives

最近在不同场合都遇到涉及 IDC 电力问题的讨论。对于这个话题我一直不是特别留意,直到昨天我说了一句比较武断的话之后,感觉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找了一些数据来。

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关心 IDC 电力问题,可能有一部分是受了一些美国公司(尤以 Google 为代表)的影响。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预测数据,到了 2011 年,美国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将达到 1000 亿千瓦--这个数字够惊人的,这个问题如果放到美国的大环境上来看可能又不算什么,因为这个数字占美国总耗电量的比例 大约是 2.625%。那么中国呢? 考虑到中美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我想现在数据中心用电量绝对不会超过 1%。Google 这类公司强调节能、绿色 IDC 之类的说法有他们的理由,且不说提高企业形象 -- 在欧美如果大企业不提倡环保,还不被那些环保组织骂死 ? 另外,省钱也的确是硬道理。此外,有一大票鼓吹绿色 IT 的家伙是各色商业公司,当然,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多购买他们的"更加省电"的产品。

中美电力使用的一个巨大差异是,美国工业用电与商业用电相对比较便宜,而居民用电反而比较贵。在中国倒是相反,居民用电相对便宜,而工业用电和商业用电是比较贵的(前不久的发改委才要求工业、商用同价格,参考)。考虑到地域差异,以及各种因素,美国居民用电平均大约 10 美分左右(信息来源),而国内的价格,是一笔糊涂账,我所居住的杭州,正常时段的价格要超过 0.55 元,而且根据用电量大小、时间、类型等等有不同的计算价格,以我这个智商恐怕算不清楚的。不管怎么样,中美的居民用电价格是相差不大的,考虑到中美人民的收入,这里面实际差异还是很大的。(国内在 2008 年 7 月 1 日曾经提过一次电价,每千瓦时提价 2 分 5 厘-- 看似很小的涨价? 这意味着每年就可以多收近千亿的人民币。嗯,有点跑题了。) 限于这多少算技术贴,其他层面的东西就不说了。

工业用电价格贵,那么似乎的确应该节电了? 在目前国内,有一些数据中心的确已经面临电力问题,但这些问题集中在 IDC 如何抢到电力资源(毕竟不同地区电力资源分配不均衡),而不是如何少用电,更为关键的是,你少用你那么一点点电(本来就没多用多少),可能真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收费的标准不根据你用了多少电来衡量 -- 体现到经济效益上来也就不会有多大,要是新闻联播每天少播 5 分钟,那全国要节省多少电阿... 很少有 IDC 根据电力对用户收费,更多还是根据物理空间、网络带宽等指标收费。作为用户一厢情愿的考虑 IDC 的问题乃至环保,或许还有点早(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最迫切的事情,当然,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个人觉得提升计算性能充分发挥机器能力或是提供更好的产品给用户,可能也会节省大量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既然丁磊都说了"企业最大的慈善就是把产品做好",我们可以套用一句,做好产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也是环保...

对了,我那句武断的话是(洁本):

三年内,中国网络公司不用担心电力太贵;五年之内,不需要讨论环保问题。

不是这方面专家,引用的数据或许有误,当然,我的结论也明显有问题,您就对付着看吧。

--EOF--

电这个问题,如果 IDC 抢到的少,即使你用的少,别人也同样会用得多。经济因素影响真的不是那么大。

更新一下结论,IDC 如果抢不到电力,别的说什么都是收效甚微的事情。

或许真的无法帮你什么

| 21 Comments

时不时的会收到一些的救助邮件,内容特征大致类似,发信人要么是还在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或者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都是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学什么更有前途,或者是如何学习某项技能才能更快的找份好工作,或者是如何才能进入到某公司工作......

code_guy.jpg

以前收到这样的邮件,基本上我还是愿意回复的(回复的邮件观点在我的网志上其实都能找到,比如 毕业生该怎么找互联网行业的工作 ),不过后来类似的邮件越来越多,看多了,回复也烦了(类似的内容如果重复几十次几百次没人不烦),都快成连岳了,不过连岳还有报社给稿费呢。更多的时候看到这些邮件是感觉到无奈,感觉到悲哀。其实求助人的迷茫我也是感同身受,但是我能真的帮你什么呢? 我短短的一封邮件,几个字儿,能是九阴真经? 能是葵花宝典? 按照我说的能练成神功麽?

再者说来,我也没有给大家指点的资格。 自己其实都还没捣鼓明白呢,给人当指路人不怕被带到沟里去阿? 要打算学技术,网络上能提供给你所有东西,钻进某个专业技术论坛潜水一段时间,可能也比你在学校学一些垃圾课程要好得多;学会看第一手资料,学会找信息来源,而不是到一些垃圾信息堆积站去吸取所谓的"营养"。另外,要是问如何成功之类的事情,可以找一下李开复老师嘛,当然他也是告诉你答案 "做最好的自己" 。学会思考,不要盲从盲信。

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个人的面对的场景不同,所有人的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我的建议是还是要靠自己领悟,光靠别人的灌输或者指引是不行的,你需要的信息其实全在那儿,只是你自己没注意到,没重视起来,没实践一下,没坚持下去。

另外头疼的一点是我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尤其是一对一的问答(在 IM 上直接以问问题的名字找我聊天的我都会直接 Block 掉),最消耗时间与精力,所以,我更愿意写出来,这样后来人也能看到,效率起码高一点。这篇小文就算对类似求助邮件的统一回复吧。

--EOF--


下面的读者留言也很有趣,比如 ""努力加专注"...不过做到的人很少"。

没有一个网站的性能像 Twitter 这样这么令人牵肠挂肚,看见那条大鲸鱼总是让人感觉很无奈。Twitter 的运维专家 John Adams 在 Velocity 2009 上做了一篇题为 Fixing Twitter 的技术分享(PDF),人家也是一直在努力阿。John Adams 在 2008 年七月加入的 Twitter ,对于 Twitter 的站点稳定的确做了不少工作。

Twitter 运维团队的职责:

  • 软件性能(后端) Software Performance (back-end)
  • 可用性 Availability
  • 容量规划 Capacity Planning (metrics-driven)
  • 配置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看完这个接近 50 页的 PDF ,除了满足我们一小部分技术窥探的癖好,或许也可以学到点什么。

不重复发明轮子

对于监控,Twitter 用的就是 RRDtoolGangliaMRTG 这些已经成为很多网站标准配备的组件。而不是自己写一大堆功能重复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 Twitter 也一直在用 Google Analytics 进行业务分析。

不重复发明轮子,可以打磨轮子,比进行如一些功能脚本定制之类的工作。

发明不重复的轮子

Twitter 开源了他们自己用的一个 Apache 模块 mod_memcache_block(a distributed IP blocking system),这个模块根据 HTTP 代码请求限制访问频率。熟悉 Twitter 的朋友会知道这是针对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必须的一个功能,否则的话,会产生类似 DDos 的效果 :) John Adams 说这个模块是他多年以来就期待的东西,我相信,如果有人已经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不会自己再写一个。

尽可能的自动化

无论是配置管理还是针对各项功能的"开关",都尽可能的自动化。依赖于人来控制一些事情容易"规范",但是流程冗杂,节奏变慢。

更好的理解硬件

拥抱新技术体系,使用更有经济效益的硬件(比如对 8 核 CPU 的选型与更换)会带来更好的收益。而这个要建立在对硬件体系的正确理解上才行。

另外几句话要记住:

  • Disk is the new Tape. (内存是新类型的磁盘. 磁盘是新类型的磁带)
  • Kill long running queries before they kill you. (问题是如何提前发现? 有效的监控!)
  • Use metrics to make decisions, not guesses.
  • "Cache Everything!" not the best policy

或许还应该学到更多...

--EOF--

网站优化技术总是在进化。今天重新阅读了一下以前的前端优化笔记,发现对于 YSlow 优化 34 条准则关于减少 DNS 查找 (Reduce DNS Lookups)的部分或许应该修正一下了。

DNS 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其解析的速度似乎容易被网站优化人员忽视。现在浏览器厂商已经有在针对 DNS 进行优化,典型的一次 DNS 解析耗费 20-120 毫秒,减少 DNS 解析数是个优化的方式,而能够缩减 DNS 解析的时间也是有经济效益的事情。这就是浏览器厂商重视 DNS Prefetching 的主要原因。DNS Prefetching 对于性能的收益可以简单的用"DNS 同步请求到异步"来解释,也就是具有此属性的域名不需要用户点击链接就在后台解析,而域名解析和内容载入是串行的网络操作,所以这个方式能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Google Chrome 内置就有 DNS Prefetching 技术(注意之前有几个小版本因为这一特性反而带来了性能问题) ,而 Firefox 3.5 也引入了这一 新特性。至于 IE 8,暂时还看不到有什么举措(或许是我没注意到?)。

对于一个网站来说,如果希望能充分利用用户浏览器端的这个功能,可以在页面添加 link 属性的锚点来做到。类似: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http://www.google-analytics.com/">

另外还有这个 x-dns-prefetch-control 也有必要适当用一下。对于某些站点引用了 Google 的某些服务脚本,可能这尤其有用。

另外一种加速 DNS 的途径是考虑使用 pdnsd 之类的缓存 DNS 代理服务器来加速某些 DNS 请求。

在 Chrome 中,可以通过在地址栏输入 about:histograms/DNS 来观测一些有趣的 DNS 性能数据。

--EOF--

几天前看到的这个关于密码遮盖(Password Masking) 问题的讨论,顺着链接有找到了一些讨论来看,继而发现相关文章已经有人翻译了(refer),但中文技术社区好像很少见到讨论(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

这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题,因为挑战的是习惯性的设计方式。放眼看去,所有需要输入密码才可登录的网站都是遮盖密码的。密码遮盖带来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用户的输入成了盲区,不知道自己输入的是否对,点击登录变成了变相的试错操作,产生比较多的再次登录操作,对给用户造成非常糟糕的使用感受。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如何去考虑改进这个现状。关注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才会带来革新与创新,要不怎么说人家 Jakob Nielsen 是用户体验方面的大牛呢,要从别人口中出来这个论断可能会被人笑话,而大牛就敢于挑战常规,弄个问题就给大家带来思考了--扯远了。

似乎多数人赞同添加一个额外的检查框(CheckBox),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应用,默认不遮挡,用户输入完毕之后,再选择旁边的检查框对密码进行遮挡;对于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应用,默认密码遮挡,但可以选择显示一下密码明文一下,方便用户检查是否有拼写错误。

如果你用过苹果的产品,比如 iPhone 新 OS 3.0 的版本,你会发现密码的处理又进了一步,密码输入时是显示明文的,方便用户确认没有输错,在几秒钟后或者输入下一个字符的时候再对这个字符遮盖。(很多移动厂商好像现在都这么设计了)

iPhone_Password_Masking.png

(截图有点喧宾夺主,对付着看吧)

这个想法真的很让人欣赏,对于手持设备能够比较有效的防止了窥探(peeking over your shoulder),也减少了用户输入错误的频率。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被手机厂商申请了专利。对于大屏幕显示器来说,窥探的可能性有多大?缺乏数据支持,很难说明。或许,这里的安全专家的分析对质疑者也会有点帮助。

其实我觉得密码遮盖问题在用户初次注册的时候带来的问题尤其严重。在这个环节如果添加一个 CheckBox 要用户知道自己连续两次输入的密码是什么应该是有必要的(有人举手同意麽?) ,否则的话,用户要的密码可能不是自己输入的,短时间内连续两次输入,出现键入错误的几率并非不存在。

好吧,现在开始审视一下自己的网站登录框设计以及注册页面吧...新的问题或许是,你有勇气做点修改麽?


如果觉得上面说的都是废话,那么不妨考虑这两个问题:

  • 为什么我们之前就没考虑到这一点?
  • 如何才能先于别人一步想到这一点?

--EOF--

延伸阅读:Better Password Inputs, iPhone Style

关于信息的五分钟问题

| 9 Comments

最近一直在考虑这个关于信息的"五分钟"的问题。搜索了一下,发现还很少有人考虑这个现象,思路还没有完全理顺,先抛几个观点等待大家的补充吧,期待能引发一些对信息处理的思考。

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是每次我 BLOG 更新之后,在大约 5 分钟左右,通过 Google 的 BlogSearch 就可以看到内容。这个倒很容易理解,因为我用的 Movable Type 在发布文章的时候会自动通知一下 Google 服务器。接到通知之后,Google 能够较快的把信息合并(Merge)到当前的索引中,但是应该还没加上非常严格的排序(Sort),这是个很经典的处理技巧。

不过,Google 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爬虫"抓取",也就是"拉"(Pull)数据,只有少部分是用户"推送"(Push)的。这就导致 Google 在信息处理上节拍总要慢一点。Google 的目标是处理地球上的所有信息,无远弗届,但信息的及时性或许是最难解决的。

Facebook / Twitter / FriendFeed 等具备面向"实时信息流"(Real Time Lifestreaming)功能的网络应用,大部分信息都是用户"推送"上来的,所以也有天然的优势触及这五分钟之内的数据,并经过简单的局部计算之后呈现给用户。得到"即时"信息似乎是人的天性(另一个侧面的印证是人们无法摆脱手机而全部使用 IM 和电子邮件),所以五分钟之内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对普通用户来说有着难以言明的吸引力。

"五分钟"只是个大致的说法,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会缩短到三分钟,乃至更短。但这部分始终是 Google 无法完全覆盖的地方,技术没办法打败时间,这也是信息暗网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我们发现,信息处理的巨人和信息处理的快刀手一起相处的比较融洽。

--EOF--

注:很明显,这个"五分钟"问题和我之前说的关于 I/O 的五分钟问题是不搭界的。

关于 IM 工具的"群"

| 22 Comments

在我看来,如果要评选一个IM 工具的功能"更影响沟通的有效性、更能浪费生产力" 的话,恐怕非"群"莫属。

昨天在 Twitter 上发了一句对"群"这个玩意儿的牢骚,引来了不少朋友的回复,大部分朋友对"群"还是深恶痛绝的,云风随后写了一篇《关于"群"的那些破事》叙述网易泡泡的群功能出炉的来龙去脉。

经常看到有讨论技术的人会开很多 QQ 群,然后一大堆人加入,我最不屑这样的讨论技术的方式,我不相信有谁通过 IM 群学会了很多东西,当然,他们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我倒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不乏偏激的说:

"喜欢用群的人都是喜欢用开会来消磨时间的。他们享受群,认为那东西理所当然的是"好"的沟通工具。我也赞同群里面90%都是一些垃圾信息的说法。小笑话、新闻链接、有趣的小图片占据了这 90% 的大部分内容。"

这样的说法如果也在内部会议上提出的话,估计也要像 Tim Yang 那样遭受一片嘘声。(我不排除有人把"群"用的出神入化,比如昨天就有一位互联网大佬给我讲述他当年用群的功能做推广的案例,但这只是个例)。Twitter 上就有不少人不同意我的说法: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QQ 群用的人那么多,凭什么说人家烂?不适合罢了"

也有朋友给出了建议:

  • 建议用临时会话,说完正事就退出。(refer)
  • 群的成员不应该是固定的。(refer)
  • 做个Twitter进化的桌面IM...

现在的群,如果非要继续沿用的话,改进的余地还有很大。产品经理请注意,下面是可以给你带来业绩的地方:学习 Twitter 风格的对话模式,针对每一条信息有上下文,便于群内的参与者能够知道信息的指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否则就是乱七八糟胡乱抢话筒的会议而已)。第二,设计一个可以将"会议"记录发送到指定电子邮件的功能(这应该并不复杂)。学学 Gtalk 的优点应该不难吧?

欣喜的看到网易已经用不许员工上班时间用群了,这是个伟大的决定。

--EOF--

(注:众多推友对此文亦有贡献)

去年在对 SSD 做调查的时候就关注过这个五分钟法则,今天又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修订版(为了纪念 Jim Gray),这个话题倒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对架构师衡量 I/O 能力、Cache 评估和做硬件选型还是会有一些帮助的。

在 1987 年,Jim Gray 与 Gianfranco Putzolu 发表了这个"五分钟法则"的观点,简而言之,如果一条记录频繁被访问,就应该放到内存里,否则的话就应该待在硬盘上按需要再访问。这个临界点就是五分钟。看上去像一条经验性的法则,实际上五分钟的评估标准是根据投入成本判断的,根据当时的硬件发展水准,在内存中保持 1KB 的数据成本相当于硬盘中存储同样大小数据 400 秒的开销(接近五分钟)。这个法则在 1997 年左右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回顾,证实了五分钟法则依然有效(硬盘、内存实际上没有质的飞跃),而这次的回顾则是针对 SSD 这个"新的旧硬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graefe_table3.gif

随着闪存时代的来临,五分钟法则一分为二:是把 SSD 当成较慢的内存(extended buffer pool )使用还是当成较快的硬盘(extended disk)使用。小内存页在内存和闪存之间的移动对比大内存页在闪存和磁盘之间的移动。在这个法则首次提出的 20 年之后,在闪存时代,5 分钟法则依然有效,只不过适合更大的内存页(适合 64KB 的页,这个页大小的变化恰恰体现了计算机硬件工艺的发展,以及带宽、延时)。

根据数据结构和数据特点的不同,对于文件系统来说, 操作系统倾向于将 SSD 当作瞬时内存(cache)来使用。而对于数据库,倾向于将 SSD 当作一致性存储来用。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所以,建议读一下原文),其中对于数据库一节的描述尤其有趣(针对 DB 也有个五分钟)。限于篇幅,就不罗嗦了。

--EOF--

金庸小说中的美女与佳人

| 10 Comments

金庸小说中的美女?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了。如果"到Google上百度一下",能找到不下百万条的记录结果。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结果,可能和每个读者心目中的理想美女标准不一吧。

尽管是个老掉牙的话题,考虑到公司(注:阿里巴巴集团)崇尚武侠文化,所以唠叨几句,再做点普及可能也不算过时。有些人物形象,比如黄蓉小龙女等已是深入人心,再此略过不表。再者,美与不美是相对的,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怪人包不同就觉得自己女儿包不靓最美嘛。

小昭

小昭是金庸最喜欢的女性人物。其容貌"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我们又从文中得知小昭生父韩千叶系中土人士,其母黛绮丝人家还是波斯的圣女,居然是个混血儿,考虑到遗传因素,所以美貌自不待言,比一般的美女更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小昭武功不弱,聪明伶俐,通音律,且精通奇门八卦之术,绿柳庄外曾救得群雄性命,从这一点来看,人家是个完美的知识女性,用现在的话说,那叫知性美女。小昭对爱情忠诚,富有牺牲精神,最后为了张无忌而痛心远走波斯,这是颇为读者神伤的一段。

小昭恐怕也是金庸先生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化身,另外一个和她人物形象有点重叠的是双儿,当然,双儿更多了一点温柔(所以能得圆满?)。类似的女性人物形象在金庸作品中出现两次,可见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美女亦相去不远。暗自揣测,这两个人物形象或许是参照金庸第三任妻子林乐怡而写的,当然这个一家之言,还有待考证。

小昭堪称金庸小说中的绝顶佳人。不知道是否有武侠小说迷按照这个标准寻找意中人的,哈哈。

郭襄

《神雕侠侣》中的郭襄,是金庸所有小说中最具亲和力的人物,"潇洒如诗",也是金庸所有小说中最闪亮的配角人物,一见难忘,所以让何足道与张三丰"为君沉吟"。

痴情者如郭襄者,少见又少见。"天涯思君不敢忘",一遇杨过误终身,爱慕杨过而不可得,杨过喜欢的那句话"世间不如意者,十居七八"倒应在了她身上。不是有人说了么,"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好",如果郭襄真的能和杨过在一起,反而未必那么圆满,"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好",但愿如此。郭襄这样的女子当今社会怕是没有了----都直接当小三去了。顺便说一下,郭襄的徒孙周芷若是金庸小说中相当令人生厌的人物,从某种角度上看,不亚于康敏。

王语嫣家族女性

看来遗传因素决定了一切,王语嫣一家的女性貌似都貌美得不得了。好像只有他妈王夫人稍微差了一点,估计隔代遗传的因素作怪吧。容貌归容貌,这个家族的人物性格并不讨人喜欢。

在最近新修版的《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的人物形象较之先前有了较大改变,最后热衷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幻想青春永驻。个人认为,这是金庸小说中体现的西方神话形象那西塞斯(Narcissus)的女性版。以王语嫣为代表的女性可能是美女,但非常无趣。如果段誉娶了这样的媳妇,绝对糟糕透顶。王语嫣可算上美女,但无论如何不是佳人。

冯蘅

这是一个必须一提的人物。也是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冯蘅是谁? 黄蓉她妈,黄药师的妻子。

仅仅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就已经能够得知绝代风貌,且不说黄药师如此另类人物被其折服,其过目不忘之能也当世少有,令人心驰神往,原来美貌与智慧是可以并存的。考虑到黄蓉同学多少只是他母亲的影子,加上大家太熟悉这个角色,不复赘言。

新修版中居然情节更改为黄药师因为弟子们说闲话而斗气娶了冯蘅,实在是大煞风景。这个变动相当的蛇足。

程灵素

金庸先生书中女主人公绝大多数都算美女,但程灵素除外。"头发稀疏,肌肤枯黄,脸有菜色",如果分析一下,可能是这个古代化学专家整天接触药石之故,如果放到现在,人家就是个化学兼医学双料女博士,外表不美,心灵美,这也顶顶重要。其实内在美重要,还是外在美重要,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也或许有人喜欢程灵素也说不定。

程灵素最后为胡斐牺牲,不由得让人埋怨作者下笔残酷,如果武侠小说允许假设,那么胡斐娶了程灵素是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的。

香香公主

香香公主之美,美到不够真实,而其不谙世事,也似乎不是凡间之人。激战双方的兵士见到她居然"便似中邪昏迷一般,人人都呆住了...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人人神色和平,收刀入鞘",如果在今天,维护世界和平旧靠她了:) 塑造这个小说人物的时候恐怕也多少投射了一些西方经典美女海伦的有关因素在里面吧。

金庸早期小说人物形象多半缺乏立体感,香香公主也是如此,甚至在同一部小说中,还不如霍青桐更能赢得人好感。

陈圆圆

当然,香香公主再美,可能还敌不过陈圆圆,陈圆圆有多美,无法形容(所以不可能留下'西施捧心'之类的形象给世间人)!因为无法形容,所以作者描写陈圆圆多用映衬笔法,纵观全部金庸小说,这是相当精彩的地方,丝毫不亚于纯文学作品。在《碧血剑》中曾有一幕,写到闯王帐下群雄见到当世第一美人莫不疯狂,甚至袁承志这样的人见到她也是心中荡漾。多年之后,韦小宝第一次见到陈圆圆时虽已韶华不再,但风韵不减当年,仍禁不住"张大了口竟然合不拢来...";再说,女儿阿珂都把韦小宝震撼得"我要死了",更别说人家老娘了。

貌美不是好事情,汉族文化的传统思维是红颜祸水,其实"冲冠一怒为红颜"关卿何事? 不过是政治家争权夺势的借口罢了。陈圆圆终其一生,何其不幸也。在吴三桂和李自成这两个枭雄中间注定得不到得不到幸福,更为天下人唾骂,这也是造化使然。金庸小说中的陈圆圆,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形象,其后半生青灯古佛,心怀天下苍生,那是万分难得的菩萨心肠了。

最后多说一笔,如果陈圆圆不那么美貌的话,恐怕中国历史要改写吧? 当然,这个有点扯远了,否则,该有同学说"丘处机不该路过牛家村"这回事儿了。

--EOF--

金庸小说本来是网友写烂了的题材。这是给公司内刊投稿的文章(美女题材在家里是个禁忌,我这也是冒着被老婆揍的风险)。算是重温了一下渐行渐远的武侠文化吧。

关于这篇归档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July 2009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June 2009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August 2009 is the next archive.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