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与《大唐帝国》

| 10 Comments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唐朝的书,《贞观之治》与《大唐帝国》。虽然我平时很少看电视,也知道最近已经从清朝辫子戏开始向唐、宋、明大跨度的转移了。而《贞观之治》与《大唐帝国》则分别作为电视剧剧本、蓝本(《大唐帝国》是《贞观长歌》的蓝本)。对照看还是有意思的。前者的作者是阿城、孟宪实,我买这本书回来倒不是受了最近央视《百家讲坛》的影响,完全就是因为阿城,我是阿城迷,他老人家写剧本,自然要瞧一瞧。

如果对比这本书糟糕的装帧来说,内容简直是出乎意料。看前几页会让人产生"这对话怎么这么现代这么垃圾?"的想法,继续看下去才真觉得该拍案叫好。阿城是讲故事的能手,对于这个版本的武门之变,几乎是我看到过的最精彩的了,一步一步的交代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而且与後文中的承乾谋反遥相呼应,刚好一个轮回。另外,书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李世民派人去偷字帖)穿插安排恰到好处,看似闲笔,其实不然。如果是其他历史剧估计就虚构个人物来点儿女情长什么的啦。

作为编剧的的阿城阐述过关于这个剧本的缘起,并强调了他的一些观点:

......正在横店拍摄的《汉武大帝》仍旧是流行的明清帝王戏的样式。我于是相应建议创建中古的影像。"中古"这个说法尽管在史学界有争论,但它对于区别尤其是明清这样的近古还是清楚的。宋代终于确立了桌和椅的生活方式,这之前,唐人是跪坐为主,小几小案为主。宋代写字开始伏在桌上,这之前,唐人都是执麻纸卷跪着写,也因此古无大字。棉布在宋代开始大量使用,这之前,唐是麻丝皮革的世界。
   如果认真做的话,这些都会带来美工设计上的改变,虽然不明白的人会认为这不是日本的影像吗?但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流行中的尤其是清朝帝王戏,更尤其是戏说戏,其中的自称"奴才",搞到奴才自己将肉麻当有趣。中国古来不是这样的意识,古来统治阶层讲的是社稷,社稷不是宗庙。君是社稷之君,臣是社稷之臣,孟子甚至表达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满清时,确实有被称和自称"奴才"的规定,但是孟子早就说过"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鲁迅先生论奴才,秉持的正是这一点,他老人家是亲历过满清啊。
   中古时期的唐初,李世民和大臣之间的社稷意识,与上古有相通的地方。魏征的犯颜直谏,李世民的纳谏,来源也在他们的社稷意识。也是由于有这样的意识,才有贞观之治。贞,是坚定不移,又通正。

阿城也说了电视剧拍出来已经"不是他的立场"。看剧本,的确阿城有以情节为主的倾向,但是呈现给读者的还是李世民的个人形象,变成了"歌颂唐太宗"的"历史正剧"了。而且,我感觉对于魏征的笔墨似乎过多,感觉差点变成"刘罗锅"之类的人物。

对于《大唐帝国》这本书,我觉得评论界可能给的评价过高。毕竟是写给日本人看的书,交代了太多关于日本的东西,还不如改名叫做《大唐帝国兼论与日本之关系》算了。语言上也因为是翻译的缘故,又隔阂了一层。

对《贞观之治》的一个疑惑(以前听评书留下的毛病): 书中说,李世民弓第一,尉迟敬德矛无敌,前者是有什么根据么?

--EOF--

10 Comments

李世民弓第一,其实就是说的在争夺皇权的过程中,射死了自己的兄弟而已 :)

你没看过这书吧

前面也有很多战场上李世民射死敌人的描写

老李一箭干掉自己的兄弟
确实是很有才的.

要不也是被他的兄弟干掉,元吉就差点用弓弦勒死他 :)

历史就是残酷啊

看到这样的评论,也想买本看看,最近看《明朝的那些事儿》,觉得相当不错。《贞观长歌》应该也合我的胃口。

玄武门在长安 宣武门在北京

就怕这样的认真读者 :) 更正了,谢谢!

我的确没有看过:) 不过偶熟悉“隋唐演义”:)
玩笑了。不过偶好像成功的让大家的回复都跑题了 :)

我下载了一个来看……

贞观拍了电影,里边也自编了几个公主,也戏说了几段爱情……

关于本文

This page contains a single entry by Fenng published on June 10, 2007 1:05 PM.

三步杀人曲 was the previous entry in this blog.

看图挑错 is the next entry in this blog.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