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0 Archives

2010年国内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

| 23 Comments

2010 "ChinaMode零零壹" 中文互联网开放式评选已经开始。今年 DBA Notes 是这个活动的发起博客之一,所以有必要写点和这个活动有关的内容。去年写过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今年发展都不错),那么现在不妨记录一下我在今年观察的两个新的初创公司。

书仓 -- 在线书房,移动阅读,分享互助

书仓 (Shucang.com) 做的是数字化阅读解决方案。因为众所周知的版权问题,其实这个行业非常难做。不过书仓不声不响的倒是培养了不少忠实用户,并且形成了一个不错的内容发行通道,我就是书仓的忠实用户 - 现在iPhone/iPad 上的电子书阅读几乎都是通过 Stanza 进行的,而书仓是我最常用的内容提供源。书仓的创建人是郑云深 ( @Zheng )。因为他在互联网社区的丰富经验,这个项目本身的开放态度也很值得欣赏。

卷豆网 -- 社区电子商务平台

卷豆网 (Juandou.com) 的商业模式很清晰:给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链接进行增值。目前推出的产品主要是淘金链(LinkMiner),可以把网页上普通的淘宝链接,动态的转换为可以收入佣金的淘宝客链接。我一直和朋友们说 URL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会是一笔大生意,卷豆网的这个切入点很好。卷豆网 (Juandou.com) 的创始人之一陈琪曾是淘宝员工。阿里系员工离职创业倒是不少,但是象卷豆网这样走技术派的比较少见。

这是我推荐的两个技术流的初创公司,供大家参考。如果有投资人或是哪位朋友寻求合作,请留言给我即可。




其它方面

今年的初创公司多数是冲着电子商务去的,比如团购模式跟风严重,乃至一度形成"千团大战"的局面。跟风而上基于 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s) 的应用也有不少,而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的就更多了。被"防火长城"保护的我们一方面没有了国外巨头的竞争而可以肆无忌惮的撒欢儿,一方面因为闷头拷贝而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或许一万家初创公司倒下,才会有一家成功。顺便说一下,这环境顺带验证了一下我以前说的三定律倒是没什么大偏差。

北京有创新工场(对了,豌豆荚这个项目的确非常棒,就不用我多吆喝了)聚集了不少有趣的创业人,上海有盛大创新院投资了不少站点,杭州呢,淘宝也发起了内部的"赛马"机制在运作。或许,创业这事儿已经进入了"圈养时代"。除此之外,总体来看,国内今年国内的创业环境并非很好,比如说大公司频繁与初创公司争利这种事儿。

--EOF--

Facebook 迷思

| 16 Comments

注:这篇文章有很多自以为是的结论和不着边际的空想,望阅读者自我判断。

最近看了关于 Facebook 的一部电影,The Social Network ,想象一下,如果是国内大导演给淘宝或是腾讯拍一部电影会怎样?是否会让人大倒胃口?所以,我觉得 The Social Network 只是一部比较讨巧的电影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或将会越来越低,但不可否怎,电影中关于技术的细节描述都是到位的,真的是一些代码,代码。关于 Facebook,还看了两本书,《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Facebook 效应》,前者是电影的蓝本,但是中文翻译佶屈聱牙,后者则颇为值得一读。堪称一部 SNS 发展简史(只是有篇推荐序,明显是扯淡,我怀疑该人士根本没有用过Facebook)。此前还曾看过一本讲述 Facebook 初期点滴的 《Inside Facebook》

Google 关注数据。Facebook 则更关注人(无论是电影和书籍中都强调了创建人马克·扎克伯格在这一点上的直觉)。因为存在这样的主要分歧,Facebook 拒绝了 Google 的收购邀约。Google 自己的 Orkut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巴西空前成功,而在欧美则没办法成为 Facebook 的对手,原因到底是什么?最近 Facebook 与 Google 之间的矛盾激化,焦点无非是"数据",数据是 Google 的命脉,而Facebook 的数据,Google 则很难拿到,这有点类似百度和淘宝之间的竞争,淘宝的数据面向关系数据,而百度则更面向非关系数据。Google 和 Facebook 之间的也存在这一差异。另外,Facebook 创始人来自哈佛,而Google创始人来自斯坦福,两个大学的基因也给两家公司文化带来了不小的烙印。

"我们并不想让用户在在网站停留更长时间,我们想做的是让人们可以在网站有更好的体验,让他们在上面所花的时间更有价值",Facebook 初期用户粘性极强,很多投资人都不太相信 Facebook 提供的数据,因为之前很少有网站能够这么抓牢用户。这个阶段,其实也是 SNS 群雄蜂起,克隆成风的时候,Facebook 制胜的一个手段靠的是马克的战略与团队的技术,比如击退 CollegeFacebook 所采取的"包围策略"。技术上没有步 Friendster 的后尘,一个社交网站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少有 Friendster 这样因为技术的落后而衰败。德国的一家 studiVZ 差点被Facebook投资,因为太过于相像,两家网站直接合并或许都难度不大。而中国的校内网则被指明目张胆的用了 Facebook 的代码(前端代码?),这一点上,校内网立功了!事实上,立功的并非这一家,还有那看不见的墙。

推出相册服务之前,在内部也引起过很大的争议,结果大家都知道了,Facebook 相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方法是:没有完全照搬 Flickr 或是已有相册站点的关键特性,而是和社交功能结合在一起。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如果要我们去做这个决定,恐怕很难做到"简化"。模仿和抄袭众多功能容易,做出正确的取舍才真很难。这让我想起国内一家曾经辉煌的社交站点,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图片存储拥有者,但他们不知道也无法发挥这个相册的真正价值,诚可叹也。

马克曾经对 Wirehog 项目摇摆不定。谁都可能犯错。Wirehog 或许只是一次尝试,但已经蕴含了网络平台的构想。如果没有这个项目,或许不会出现后来的 Facebook 开放平台。肖恩对 Facebook 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则在于帮助马克将公司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听投资人摆布。而马克真正成为 Facebook 无可质疑的领袖,则是因为 News Feed 推出之后的果断决策。

News Feed 这个产品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多数成功产品的推出都会受到用户挑战,关键是如何迅速改进,或者说"进化",而这个进化一定要看网站决策者是否有"进化"的思想。如果没有 News Feed 的成功,也就没有开放平台的成功,后者是依赖于前者的。这也是国内所谓的开放平台都只能是模仿创意(当然,他们做不成功还有其它原因),最终不了了之。开放平台最初的最初,马克没考虑怎么去用着个东西赚钱,而是重点考虑达到 Facebook 的领先优势。这或许就是战略家与商人的差异。

开放平台的出现是一次革命,或许马克在这一点上并不是先知,但他的坚定信念决定了这个革命的走向。此举也使得 Facebook 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 MySpace,而且,MySpace 再也没有还手之力。要知道 MySpace 的底层架构(Windows平台)决定了不太可能用 Facebook 这样的方式迅速推出另一个成功的开放平台。有意思的是,拥有六度分割社交网络专利的马克·平卡斯新创建的网络游戏公司 Zynga,借力于 Facebook 平台也声名鹊起。

马克并不神秘,并不神奇,在真实生活中他并不擅长社交,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很多业界大腕儿成为好友,比如肖恩·帕克,比如马克·安德森,这意味着这些"外脑"能够给他足够权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他的"进化"。如果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站点的领导人失去了头脑"进化"的能力,那 Facebook 这个庞然大物无疑会像无人驾驶的高速列车一样危险。值得高兴的是,马克没去进行什么闭关修炼,没去拜什么天师上人。相信 Facebook 会有更好的未来。

关于商业道德,尽管电影和小说中对于"背叛"大加叙述,但实际上你会发现20多岁的孩子所具有的商业道德真值得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互联网老大们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内中原因永远不是某种知识,而永远是个迷。

--EOF--

从国内 IE 6 的市场份额说开去

| 67 Comments

网络大战,眼球无数,口水横飞,最受伤的仍然是那些可怜的用户。刚才偶然想到另一个和大战中的各方有点关系的话题:IE 6 浏览器在中国市场份额为何仍然高居不下?

作为一个十余年前发布的软件产品,作为无数互联网行业同仁最头疼的浏览器,无论从哪个方面看,IE 6 都应该推出历史舞台。但是,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在国内仍有接近半数的用户在用这个千疮百孔的浏览器,这不是怪事吗? 有知就里的朋友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问题,业界同仁都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因为大量定制的盗版 Windows 造成这一局面。这是个关键因素,抛开那个盗版利益链不谈,我们继续提问,为何国内这些安全厂商不协力将这一境况改变?

如果「尊重用户的利益」(refer),那么自居「卫士」的那个公司应该努力把这事儿解决掉,而不是搞什么「开机速度大比拼」。按理说,这事儿应该很容易,那个软件管家整天给用户提示一些没什么新功能的「新版本」软件,给用户多提示下升级真的更加安全的 IE 8 应该不难吧? 当然不厌其烦去提示用户升级一下 IE,不推广自己的什么所谓的「安全浏览器」肯定是一件有损自身商业的事情,但这样会真的赢得口碑和尊重。

同样,那个靠 IM 独霸一方的公司,既然为「一天就能扫描出170万个木马」(refer)而担心用户安全的问题,那么帮用户把大门修好,你们是不是也很省心?当然,这样会有损你们自家生产的浏览器市场。但长期来看,那些损失的会弥补回来。

那个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那家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与其忙活着开发「自己」(其实也都是用了别人的内核)的浏览器,还不如去协助用户用到更好一点的浏览器,提升用户的安全,自己就会减少麻烦。这不是帮别人,这是在帮助自己。

或许,这些想法都太幼稚了,因为一个有缺陷的浏览器是一个植入梦境的机会,是生财之道。谁控制浏览器,谁控制 Web 入口;谁控制入口,谁就能源源不断得获取利益。

中国用户之所以 IE 6 的份额居高不下,其实就是和这些利益链条有关系。说白了,IE 6 这个堪称世界上最不安全的浏览器,就好比一个操作系统系统后门,要想在我等可怜的用户的操作系统上来去自如多半要依赖它。如果中国用户统一升级到 IE 最新版本或是其它如 Firefox、Chrome 等浏览器,恐怕很多号称做"安全"产品的公司都要关门大吉,你说,他们能干么?

对于国内的所有网站来说,解决 IE 6 的问题,就是在帮网站提高效率;对于每一个技术人来说,解决 IE 6 的问题,就是提升我们的生产力;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解决 IE 6 的问题,就是给自己一个掌控自身权益的机会。

这才有点「低碳、环保」的意味在里面。

--EOF--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IE 6 的份额大约要超过 55%. 2012 年同期,已经在 20% 左右了.

关于这篇归档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November 2010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October 2010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December 2010 is the next archive.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