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1 Archives

丁香园技术团队是怎么招人的

| 16 Comments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创业团队招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至少我了解到的绝大多数创业团队都面临招聘难的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和一些中小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交流,也都会为招人的问题而诉苦,丁香园 作为创业团队当然也是这样。从去年年中我加入丁香园负责技术团队开始,招聘就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今天在阅读完知乎上「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这个讨论之后,在这里也想分享一下丁香园技术团队的招聘经验。

我们找什么样的人?

概括一下说,我们要找的人最后一定是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另外,需要有一定的自我驱动能力,不要事事都要别人来管理。一定程度上,我们力争把技术团队打造成「自我管理型」的团队,真正「有效率」的团队。

通过影响力吸引人

是否小的团队影响力一定小?是否足够有名气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当然不是,看你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去影响什么人。比如对我们来说,Twitter 是相当不错的扩大影响力的工具,也是个非常好的招聘渠道,在长期认真经营之后,有必要进行合理利用。有很多给丁香园投递简历的人在之前都通过我的 Twitter 关注我在丁香园这家公司的动态,绝大多数人也都阅读过我的Blog上的文章,如果他们认为我是不靠谱的人的话,不可能投递简历过来。

Twitter、微博、Blog 等平台和工具是创业团队最应该利用好的渠道。谁让你没有其它资源呢? 这就是创业团队的局限性。我不喜欢用相对封闭的资源(比如学校的BBS)去发招聘信息,同时希望能找到的人有一点信息外向的意识,而不是只等着别人找到他/她。

通过价值观说动人

当然,投递简历过来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沟通并确定是否是"志同道合"的人,是否认同这个团队做的事情,是否认同这家公司做的事情,是否认同这个行业,是否想让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 -- 这些当然都要弄清楚。还要弄清楚候选人不单单为了一两个技术明星而过来,「慕名而来」往往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会很反感"价值观"这三个字,别误会,在这里我只是想强调一下我们彼此共同认可的东西,我们是为了彼此认同的东西才共事,而不只是通过薪水去诱使人进入公司。同时,在面谈的时候我也会直接告之候选人丁香园技术团队的不足之处,甚至我们公司的不足之处。短期内我们给不出足够高的薪水,但我们力争中长期让你有足够的回报。甚至就拿办公环境来说,肯定不如一些大公司那么舒适。当然,有差距不要紧,只要真的能够逐步改进。

不作校园招聘 但招实习生

坦率的说,中小公司如果不是特别特别有魅力的话,跑到学校大张旗鼓的去做校园招聘,无论时间、人力还是物力,都实在是一种铺张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毕竟那是在和大公司直接在校园招聘市场竞争。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 Twitter、Facebook 等网站寻找实习的同学(尤其倾向有能力「翻墙」的同学),提供不固定限额的实习岗位,提供成长环境和学习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话我们提前支付转正后的薪水。过去一年中,一共有 8 位同学来实习过(包括即将大三的也有),最终有四位同学留下来,正式加入了我们团队,在各自的技术方向上都有不小的进步,而且对团队贡献不小。

有效控制招聘成本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技术团队的招聘停掉了在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各个大型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我不是说通过这些网站找不到适合我们的人,而是因为隐性成本相当的高,不只是广告费用上的投入,还有简历筛选以及面试,都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年2010年下半年还有通过这些网站在收集、筛选简历,2011年基本上就停掉了。不过,我们依然会在专业的技术网站上投递招聘信息,当然,免费的更好。

尽管之前曾经通过委托招聘的方式找到过非常好的人才,但以后将不再通过猎头进行招聘工作,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另外如果花钱就能解决,那么还要我有什么用?

节省下来的招聘成本一部分用在推荐或是内部推荐的激励上。对于内部推荐,我们给出的是相当高的激励标准:一个月的薪水。有些特殊岗位的招聘,自荐也给奖励。我们不会去「高薪挖人」,这实在是很愚蠢的做法。对每个人来说,薪水和回报是自己的工作付出得到的,不是被挖了才有的。

随时随地做招聘工作

Facebook 前工程总监黄易山在总结 Facebook 研发文化中的宝贵经验中说道「永远将招聘作为你的第一要务」,于我心有戚戚焉。实际上,要我说出来我用了多少时间去做招聘,无法给出具体可靠的数据(如果有人给出你数字,要么公司足够庞大有闲人去做统筹,要么是在蒙人)。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随时随地做招聘,时刻想着招人。比如,我在知乎阅读 iOS 相关问答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位不错的工程师的主页写着准备找工作,立刻联系... 最后又经过几次沟通之后成功说服他加入了我们团队。

不能等有了招聘名额再去行动,那样必然被动,创业团队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事情。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作限制的情况下不是招到越多的人越好。这个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有些人一有点小权利就喜欢扩充地盘,盲目的认为自己管理的人越多就是权利越大,就越有晋升的机会,在大公司里面很常见,最终是人浮于事。这一点上我倒是很庆幸。

招聘工作永远要改进

每过一个季度会审视一下整个团队过去的招聘工作,如果发现过程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招聘环节衔接上的疏漏)需要立即在下一个周期着手改进。招聘工作永远都不是完美的,但能做的更好一点为什么不做?

在这里也向曾经接触过的朋友们说一下: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望见谅!

一年过去了,回头一看,团队规模已经扩大了整整一倍,四分之三是新人。当然,我们现在依然缺人。比如,现在依然在招聘移动应用开发的人才:

如果你对丁香园技术团队感兴趣,我们干脆一起谈一谈!

--EOF--

Linux Ksplice,MySQL and Oracle

| 9 Comments

Oracle 在 7 月份收购了 Ksplice。使用了 Ksplice 的 Linux 系统,为 Kernel 打补丁无需重启动,做系统维护的朋友应该明白这是一个杀手级特性。现在该产品已经合并到 Oracle Linux 中。目前已经有超过 700 家客户,超过 10 万套系统使用了 Ksplice (不知道国内是否已经有用户了?)

Oracle Linux

今天看到,Oracle 今后将只对 Oracle Linux Premier Support 客户提供 Ksplice 服务(refer)。毫无疑问,这个产品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生产环境(尤其是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对购买了 Oracle 相关服务的用户来说,无疑这是个好产品,但对于 Linux 生态来说可能是灾难,尤其是 Red Hat,市场或许将进一步被 Oracle 蚕食,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找到替代性的产品,看 fork 出来的 Ksplice 分支会怎样吧。Oracle 已经成为 Linux 操作系统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玩家,但是不交钱,用户没办法和 Oracle 玩儿。

MySQL 最重要的存储引擎 InnoDB 也控制在 Oracle 手上,当然 MySQL 也在 Oracle 手上。最近的有部分迹象表明 MySQL 部分功能即将闭源。MySQL 官方博客说部分插件只有商业版才会提供,比如 Thread Pool ,官方的测试报告显示,配置了 Thread Pool 的MySQL企业版,在4K个并发链接的情况下展示了良好的可扩展性(refer)。想使用? 交钱吧!

别忘了,Java 也在 Oracle 手里。

--EOF--

Linode VPS 迁移到日本 Tokyo IDC

| 21 Comments

Tokyo Hot!

今天看到 Linode 针对亚太地区用户的需求新开辟了日本东京机房。价格不变,速度会更快(地理优势),看了网友的反馈也是如此。所以第一时间迁移了过去。

迁移 VPS,需要在后台 Support 处开一个 Ticket ,客服人员会在分钟级别提供响应,提供一个简单的指导,要你关掉 VPS , 点击迁移 , 然后耐心等待。并且会告之你在东京机房的 IP 地址。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在客服通知你新的 IP 之后,先在后台 DNS Manager 中修改 DNS, 以便减少一些宕机时间,否则 迁移完了还要再等 DNS 生效(另:推荐使用 DNSPod 的服务,谁用谁知道)。因为是跨机房迁移,所以操作系统磁盘镜像文件传输速度并不是特别快,我观察到的速度是 2MB/s 左右。启用新的IP之后,如果你的服务器配置绑定了IP,记得修改一下。

如果 Startup 团队要选择 VPS ,面向国内用户的话,建议选择 Linode 东京的机房就可以,访问速度相当不错。值得一提的是,Linode 前不久推出的 NodeBalancer 也是个很有趣的服务。如果对可用性要求较高,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每当品评国内云计算公司,我喜欢拿 Linode 说事儿,或许有些人会觉得 Linode 做的是小生意,也有人私下里嘀咕:是不是你只知道 Linode?看看数据吧,事实是:Linode 去年(2010)收入1070万美元。而员工数?只有19人!位列 Inc. 500 名单。这家公司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2003年就已经成立。如果前几年乱烧钱,早死在沙滩上了。

--EOF--

BTW, 我的 Linode referral code: 92405a6e282a712f7a1270e98d16eba13efb1b68
如果你也准备购买,不妨用一下我的 referral code :)

用户是上帝

| 5 Comments

因为今天在微博上抱怨支付宝在Mac下控件的问题,又想起了「用户是上帝」这句话。恐怕每个人都听过这句话,也有很多人、很多公司将这句话写入公司章程,写在墙上,甚至挂在嘴边,但是很少有人真的把这句话放在心里。

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发现自己过去可能没有明白「用户是上帝」这说法到底有什么含义。

用户是上帝,不是说对于上帝的所有需求或是要求,你都去满足,那样你无形中在心里将上帝当作了魔鬼,切记不要轻易出卖自己产品的灵魂,不要动不动被用户所驱使。对于上帝,我们要有敬畏心,不要欺骗上帝,不要取悦上帝,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事情,遵从你的内心,就是最虔诚之举。对于上帝,不要将其当作观音菩萨,不会有求必应;也不要将其当作泥菩萨,初一十五拜一拜草草了事。而有些公司将用户当作砧上鱼肉,肆意宰割,纵使称霸一时,无法横行一世,早晚会被用户抛弃。

上帝说:「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而作为用户的我们,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上帝」,倒是应该起码有点同理心。你是服务提供者的上帝,但不要将服务提供者当成孙子,他们更不是你的奴仆。现在用户容易形成当爷爷的的心态,动不动就将「坑爹」的话当口头禅,其实也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尤其容易形成心态上的对立。如果作为用户是这样的心态,那么也很难服务好别人。

「仁慈的主啊,请您宽恕我们这些无知的罪人吧」

--EOF--

Updated:张小龙认为无论将用户捧为上帝还是贬为仆人都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是朋友,这一点会在我们的产品里体现出来。」此言深得我心。

Updated: 以开发人员的思维评估产品,落眼点很容易在产品缺陷上,进而忽视产品的核心功能。记住,「好的产品不等于是没有缺陷的产品,好的产品不等于是面面俱到的产品」.

关于这篇归档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September 2011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August 2011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October 2011 is the next archive.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