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类别下的文章

前一段时间提前读了几章 Joel Spolsky《软件随想录》(More Joel on Software)。这是一本能带来新思维、能改变技术官僚思维惯性的图书。

这本书的内容覆盖了一个 IT 人将要面临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否认可书中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 Joel 的见解的确是颇为独到的,有些话语堪称一针见血,这家伙的写作风格也是从不隔靴搔痒。我觉得在这本书中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理念--如何把技术效能发挥出来,如何把技术的价值最大化。而 Joel 本人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他所说的并非是做不到的事情,实际上,他创建的 Fog Creek Software 就是一家很酷而且颇为成功的公司。

《软件随想录》不是一本讲技术的图书,但是我相信如果认真读过之后会发现对自己的技术提升会最大。另外,有必要强调的是Joel 对人才的论述,如果要招聘真正牛的技术人员,那么自认为理解技术人员的管理者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某些章节场景或许会让你觉得脸红,哦,原来以前自己所谓的一些招聘手段是多么的低级而低效,我们有太多的理念需要转变

今天晚上还给 Yupoo 的刘平阳推荐了这本书。个人觉得,无论是一线技术人员还是 IT 公司的的管理者,或是创业团队的成员,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相信能给你很多启迪。

八卦一下:Joel Spolsky 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周思博,不知道他知道在中国有这么多粉丝不?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有趣的书了,也要感谢译者 阮一峰 的辛苦工作,他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EOF--

腾讯凶猛?

本月20号去哈尔滨的飞机上,反复把《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这篇封面文章《腾讯:鲜为人知的"水"凶猛》看了几遍。其中不少细节还是比较有趣的。

关于腾讯的创新点

文章中提及,"QQ邮箱在2008年的400多个创新点中,有近300项是由马化腾本人发现和提出",也就是说腾讯的创新研究团队加起来也就是100项左右的创新点?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产品部门和 CDC 乃至什么数据挖掘的团队其实也就是算给老板收集材料的,信息归集到马本人这里然后自顶向下发动所谓的创新 ? 在近年来标榜创新的腾讯,这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

用户体验,快速迭代

这是马化腾做产品的的金科玉律。一般而言,跟随者或是模仿者如果节奏赶不上领先者,谈超越只能是妄想。而腾讯在产品的研发上,节奏的确是不错。其它分析腾讯的人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很多人诟病初期发展阶段的模仿策略,现在已非吴下阿蒙。

能够快速迭代的一个前提是产品初期必须简单,腾讯邮件产品的发展恰恰是这样。以大而全的功能为目标反而解决不了用户的核心需求,技术上也没办法做到快节奏的改进。

如果对比马化腾以前的关于产品的讲座笔记,事实上会发现他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手段,但是神奇的是他能把这些原则坚持下去,而这是所有竞争对手都做不到的地方。《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当着一众武林高手的面教张无忌太极剑,也是这样的道理。学到神似,不得精髓是没有用的。

数据挖掘是重武器?

胡说八道。这是把一些常识神化的结果。目前没有哪家把数据挖掘做到那么神通,更多时候不过是用数据来验证某些想法而已,但这不能用以证明很多正确的决策是数据挖掘触发的,数据挖掘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佐证而已。事实上,从报道中,我们没看到数据挖掘到底给腾讯什么样的神奇之力。另外,从文章的报道上来看,受访人是把腾讯几个团队干的活都放到一个"数据挖掘"上了。

很多时候,记者希望找到一个公司更为神秘的地方,所谓的"重武器",以显得报道更加有料,这篇报道多少有点这样的意思。

当然,文章怎么写是一回事,腾讯技术储备上比较可怕,那是真的。

--EOF--

Doug Cutting 离开雅虎

两年前我写道 Yahoo! "应该担心 Doug Cutting 别被 Google 挖去",现在这个担心成为现实。对"从来就不是一家搜索公司"的 Yahoo! 来说,坏消息是 Doug Cutting 离开了,好消息是他没加入 Google ,也没去微软,而是加入 Cloudera (via)。Cloudera 致力于提供 Hadoop 企业级支持,关心 Hadoop 的人可以松口气,即使 Yahoo! 不再支持这个项目,也还有 Cloudera 接棒呢。

可能所有人都间接用过 Doug Cutting 的作品,他是 Lucene NutchHadoop 等项目的发起人,是他把高深莫测的搜索技术形成产品贡献给普罗大众,某种意义上的盗火者,国内很多网站的搜索引擎都有他的项目的影子。

从此之后,Yahoo! 也可以说自己"再也不是一家搜索公司"了。

--EOF--

微软创建 NT 之路

这段时间不喜欢写东西,倒是看了不少书。和 IT 有关的图书中,《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值得一读。虽说是写 IT 的书,倒是感觉比小说还有趣,所以拿到图书的那天是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中大卫·卡特勒(David Cutler)是主角。这是个中国技术人员不那么熟知的软件巨匠(或许是因为这本书这么晚才翻译到国内吧)。因为 VMS 的成功,使得他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操作系统设计者,不过在他迈向更高的台阶的时候,DEC 居然终止了他的 Prism 项目,这实在是个无比愚蠢的决策,直接造成了卡特勒出走 DEC ,跳槽到微软。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公司留不住人才的时候,这家公司必将走下坡路

如果换了我们,假设给足够多的钱,你会怎么做一个大项目? 很多人的答案或许是招人,招更多的人!不过牛人不一定有钱就能招来,还需要给足够多的空间与承诺。NT 是微软当时史无前例的大项目,即使是到了最后,也不过是200多人的开发团队。在这本书里你不会发现什么所谓管理一书,尽管项目做起来万分艰难,紊乱如麻,最后的成功也是顺其自然之事。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似乎就是无招胜有招。致胜的关键还是在人,这是事情的根本。卡特勒本人具有敏锐的方向感,不过自己也承认管理集体软件创作团队不是容易的事情,"最理想的软件团队是一个人组成的",他控制整个团队的节奏一致性,这有点像电影导演,当然,卡特勒也是杰出的演员--汇编能力已达化境。

五年的研发需要的忍耐和等待。盖茨作为老板,对技术前瞻性也是颇为自负的,居然很少插手,一方面是相信卡特勒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盖茨的过人之处,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要知道,在国内,很多大项目往往是大老板的动摇不定或者是过度干预才最终导致夭折的

卡特勒刚到微软的时候,不少 DEC 的旧将纷纷投靠过来,这帮家伙技术过人自然也自视甚高,对微软的公司文化格格不入,让盖茨和鲍尔默们一度很头疼。解决的办法倒也巧妙,把微软其他技术团队最牛的史蒂夫·伍德放进来和"卡特勒的部落"磨合,这家伙是最强的,如果他也不行,那整个微软恐怕都要被卡特勒的部落鄙视。看到这里长出一口气,还好不是派个感化官过去要大家学习微软文化...

吃自己的狗粮(Eat Your Own Dogfood),在微软内部十分盛行,卡特勒非常倾向于这个做法,所有开发者都应如此,这样才会让所有人对不够好的软件有切肤之痛,这样才能更快的改进现有问题。NT,是否是英文"新技术"的缩写,似乎微软从来没官方证实过。这本书也没澄清一下。Windows NT 的推出让所有人都受益匪浅。还记得 Windows 95/98/me 时代每天几次的蓝屏吧? 对个人用户来说,那是个让人崩溃的时代,微软也因此遭受广泛的鄙视...如果不是 NT 核心的出现,谁知道这会延续多久呢?

似乎卡特勒自己不愿意称自己为 NT "设计者",而是自谦"...was merely one of the contributors to design the system"。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 Show Stopper ,译者张银奎(《软件调试》的作者)老师将其译为"观止",到位。

--EOF--

寻找 Zion

越来越觉得 The Matrix 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直接预言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最近接而连三的网络屏蔽事件已经快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相信有一天那群人会在你的身体内植入电子芯片,控制你的的身体与思想,"帮助"你在和谐中得到永生。

firewall_m.jpg "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即使是网络顺民,最终也会在这样的层层阉割与过滤下激起反抗。总会有人冲破层层封锁,到达锡安(Zion) ,在 Matrix 中被解放的人都将在那儿。在锡安,没有"连接被重置",没有"此信息禁止评论",没有"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在这个信息时代,键盘就是武器,只要敢于说不,1984 就不会持续多久,无处不在"关心"我们的老大哥也将最终瓦解。而那些与强权分食腐肉的鬣狗们,也将得到唾弃与审判。

--EOF--

淘宝开放平台( Taobao Open Platform, TOP ) ,面向第三方的开放式电子商务服务基础服务框架,重装上阵。前一段时间提前接触了一点这个项目,真是个非常有想象空间的事情。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大淘宝"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最初的 Taobao.com 一个站点,现在是一个平台,将来再到一个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Taobao TOP 蓝图
(上图出处)

去年下半年淘宝有过一次尝试("淘园"项目),与上次的初步尝试截然不同的是,这次已经不再通过阿里软件这一层进行接入,从开发者使用角度上看,减少了交互环节,更加直接方便。此外,可供使用的应用程序接口愈加丰富,更贴近用户使用习惯。随着开发者社区的成熟和开发者规模的扩大,淘宝提供平台化的支持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对于所有的开放平台开发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盈利模式。现在 TOP 关于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淘宝客佣金模式,再一个是淘宝插件分成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前者的模式。也期待淘宝运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利于开发者的策略,积极促进与开发者之间的互动。胜,在于人。

与其在一些 SNS 网站捣鼓那些游戏插件,还不如来开发电子商务第三方应用呢。你说呢?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所用信息均为公开资料。请勿跨公司抓捕 :) 

--EOF--

大技术团队的危险性

技术团队小的时候,似乎只有人手不够才是最大的问题。而随着队伍壮大之后,管理者会最终发现除了徒增更多的沟通交流成本之外似乎并没有带来额外的生产力。

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就好比那艘叫做 瓦沙 (refer 2) 的大船,看似将来可以横行海上,其实自身恰恰最为危险。

大野心

这是大技术团队中最容易发生的一个问题。兵强马壮,高手云集,那就造一艘大船!逐一制定看似切合实际而实际超出团队能力的目标,要做就做大的,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划时代的....项目,而对小项目根本不屑于一顾。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凡是过于庞大的东西迟早要毁灭

对于大项目,我最喜欢讲的一个故事是"大山临盆":

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
房屋倒塌,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伤无数
--最后生下一只耗子

大一统

团队一大,管理者喜欢制定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规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事情本身没错,但不可采取"拿来主义"照搬别人的做法,也别听一些厂家的蛊惑而购买"停不下来的红舞鞋"。切记不可抹杀团队成员个性,不要降低团队成员生产力,不能以浪费团队成员激情为代价。不然的话,大团队也必然暮气沉沉。团队成员能动性发挥不出来,再加多少人力也于事无补,只能陷入焦油坑,越挣扎越难摆脱困境。

乱想录@BetaCafe

--EOF--

上半年好像我写了不少推荐序。《Apache源代码全景分析第1卷》已经面市一段时间了。读过这本书的电子稿,先睹为快之后写下推荐序。


如果说没有 Apache 就没有 Internet 可能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没有 Apache ,互联网不会发展这么快。根据互联网研究公司 NetCraft 的统计,多年来 Apache 一直是稳居 Web 服务器市场头把交椅,至今仍占据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就整个互联网来说,Apache 仍然是最重要的软件之一。

Apache_Source_Code.jpg

尽管近几年来涌现出不少以"高性能"为卖点的新的 Web 服务器软件,比如 LighttpdNginx 等,吸引了不少用户注意力,不过 Apache 因其功能广泛,有些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技术领域仍然是 Web 服务器风向标。话说回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有的时候软件性能表现不佳,更多原因可能是对其了解不够、使用不当造成,并非软件自身有多大缺陷。 对 Apache 来说,更是如此。所以,通过分析源代码了解 Apache 软件架构体系,熟知其本质,方能更有效的使用 Apache Web 服务器,从而发挥出最大效能。为网站节省资源,为企业节省资金,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体验,好处多多。

此外,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复杂化,很多网站使用 Apache 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常常要在业务的驱动下对 Apache 进行扩展性的开发(例如扩展日志模块以便于更复杂的日志统计)。这个时候,源代码分析是绕不过去的一件事儿,尽管源代码获取是轻而易举之事,但 Apache 代码毕竟凝聚了开源软件界的群体智慧,要想高效分析却是并非易事,相信这本书能让有此需求的读者少走弯路,剥丝抽茧,获得更多启发与借鉴。

说起源代码分析,其实几年前市面上出现过一些此类话题的图书,不过基本上是印上大段源代码加上几句注释了事,读者可能会有吃到注水猪肉的感觉。而本书的读者对这一点大可放心,书中代码只是点到即止,相对环保多了。

后记:此书编辑够用心的,这里这个案例可见一斑。

--EOF--

关于归档

本页包含 Review 类别下的所有文章.

上一类别为 OpenSource.

Security 为下一类别.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发表的文章或者查看所有 归档文章.